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04990
大小:3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1-20
《对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中小学教学的几点认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对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中小学教学的几点认识(摘自“北京基础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钟作慈的讲话”)北京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正在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正在进行第一周期的全面总结,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开局良好。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其理想化的目标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轻易实现。目前,对于新课程的设置、围绕新课程的教学、围绕新课程的考核评价和质量监控,许多同志仍然感到有不少困惑,不少教师仍然感到心中无数。究其原因,还是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一些基本问题缺乏正确
2、的把握。为此,笔者试提出一些见解,供大家参考。一、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中央、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并颁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期引导和指导实验工作的健康发展。但同时诸家雄起、众说纷坛,以专家身份力求影响改革进程和教师的行为的大有人在。可以说是良莠并存,难辨真伪。特别是,一些专家不断鼓吹课程改革是对以往基础教育的全面取代,使得广大教师经常自问:我所熟悉的、经常实行的教学行为是不是都不对了,是不是要完全另起炉灶了?笔者认为: 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三个基本认识,一是改革是必须的、必然的,但改革绝不是全盘否定以往我们所
3、有的一切,一定要在继承以往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二是牢记“十年动乱”先破后立的教训,任何举措都要先立后破;三是要明确广大教师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上好课”,是教书育人,必须保证广大教师把精力放在备课和上课上。 对于新课程,不能再做什么深奥的、充满广大教师理解不了的名词术语的解读了。要明确的是,课程改革所带来的主要变化,可以简要地概括为: (一)课程设置与管理方面的变化 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全国统一设置中小学8课程的状况,将中小学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大类,大大减少全体学生共同必修的课程,大大增加学生自主选修的课程,并且实行教育部、地方(主要
4、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有其权,各负其责,从而加大了地方和学校的管理权和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实行这样改革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已经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度统一的中小学课程计划势必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 要特别注意一些新增加的课程,包括综合化的课程,如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等,以及全新的学科课程,如通用技术、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还有各学科更新的学习内容。要理解和把握设置三类课程的意义和作用。要明确国家课程中的学科类课程,其主要任务仍然是使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
5、围绕“双基”培养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其主要教学场所必然是课堂,主要教学方式必然是启发式的讲授,但也就造成在这些课程中学生的自主实践、亲身体验和合作交往必然受到局限。也正是为了弥补这一局限,新课程才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换言之,要特别强调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必须突出综合性、多样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选择性,使学生能够较为充分地开展自主实践的学习活动。 正因为出现了三类课程和实行了三级课程管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学校和教师都要参与课程建设。尤其是每一位教师除了承担本学科的教学任务,还要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承担地方课
6、程教学任务,参与开发和指导学生选修校本课程。 (二)教学方面的变化 课程改革力求改变以往中小学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过于依赖“师讲生听”方式的状况,坚决废止“满堂灌”和“照本宣科”。推动中小学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但必须注意,对于各种教学方式,必须结合学科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和学校条件,恰当地选择和正确地运用,不能笼统地“为方式而方式”。 启发式是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并且写进了《义务教育法》。要大力倡导作为我国重要教育遗产的、经过几千年不断丰富发展的、至今在中小学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研究启发式教学在新课程中如何应用,并把启发
7、式教学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 随着中小学教师的学历不断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也相应在提高。但也要注意,一些学历很高,但是没有受过师范教育的青年教师,容易对教学内容作过于专业化的讲解,造成学生听不懂、失去兴趣,同时造成教学时间紧张的情况。这也是中小学教学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 (三)学生评价方面的变化8 课程改革实施以后,要改变以往过分依赖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状况,大力推行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以便对学生学业水平和发展状况进行更为全面的、更为客观的评价。 要紧密结合课程改革,推进中考、高考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