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034462
大小:2.97 MB
页数:47页
时间:2019-01-30
《【硕士论文】洋甘菊再生体系的建立及抗炎抑菌、抗氧化作用的研究.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摘要洋甘菊(MatricariachamomillaL)又称母菊,为菊科母菊属(Matricaria)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草香气,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一种极具丌发价值的香料植物。本文首先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建立洋甘菊再生体系,后运用多因子正交试验优选出较佳的挥发油提取工艺,运用G-C.MS技术对洋甘菊挥发油化学组分进行分析,并对洋甘菊挥发油的体外抑菌、体内抗炎及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进行了研究,旨为洋甘菊的种植、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洋甘菊再生体系。本文通过研究不同灭菌措施对洋甘菊种子萌发的影响,筛选出了适合洋甘菊种子的灭菌措施;灭菌后的
2、种子置MS培养基中培养获得无菌苗,以无菌苗的顶芽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基本培养基、不同植物激素浓度及其组合及不同蔗糖浓度对洋甘菊不定芽增殖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植物激素浓度及其组合对不定根诱导影响,筛选出适合甘菊组织培养的最适培养基,建立起一套高效快速的洋甘菊离体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在研究范围内,适合洋甘菊种子的灭菌措施为:75%酒精30s+3.5%次氯酸钠15rain+2%次氯酸钠10min;洋甘菊不定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l.5mg·L~+NAAO.5mg·L一:碳源以蔗糖浓度3%最佳;适宜洋甘菊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MS+IBAl.0mg·L~+NAA0.5mg·
3、L一+6-BA0.2mg·L一;试管苗移栽的最适基质为蛭石:珍珠岩:草炭(1:l:1)。2.采用水蒸汽蒸馏法,以影响洋甘菊挥发油提取的四个主要因子提取时间、加水量、药材粒径和浸泡时间进行正交试验,筛选洋甘菊挥发油提取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在研究范围内,花序浸泡时间64,时、加水量为洋甘菊干花序质量的8倍、提取时间10d"时、药材粒径为中等粒径条件下,洋甘菊挥发油的得率最高。3.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了洋甘菊挥发油的化学组分。结果表明:挥发油中鉴定了23种化合物,其中烯、烯醇、酸、醛、酮类化合物19种,占总化合物相对含量的96.3%;烯和烯醇化合物占14
4、种,占总化合物相对含量的96。19%;烷烃化合物一种,相对含量的0.30%:酸类化合物四种,相对含量为7.93%:醛类化合物占总含量的1.51%。其中,洋甘菊挥发油中最有价值的成分母菊奠的相对含量为5.31%。四氢-2,2,6-三甲基.每(4.甲基.3.环己.1.烯).[3S.[3a,6a(R)】】.2氢一吡喃.3.醇在挥发油中的含量最高为32.06%,四氢.a,a,5.三甲基.5.(4_甲基.3.环己烷.1.基)-[2S-[2a,5B(R@】】.2-呋哺甲醇在挥发油中的含量为18.74%,2.(4,甲基烯环己烷)。1.丙醇的含量在挥发油中的含量为18.19%。含量在前三
5、位的化合物总的相对含量的68.99%,百度优化http://www.001baidu.com/童装批发http://www.tongzhuangpifawang.com/是洋甘菊挥发油的最主要组分。4.研究了洋甘菊挥发油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洋甘菊挥发油具有较强的相对还原能力,洋甘菊挥发油的浓度在0.2mI../mL时,其还原能力达N50.3%;洋甘菊挥发油的浓度达No.4mL/mL时对脂质体过氧化物的抑制率达至t]47.9%;洋甘菊挥发油的浓度为0.6mL/mL时,对DPPH的清除率达:至1151.1%,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54.4%。洋甘菊挥发油的抗氧化作用与其浓
6、度成量效关系,其抗氧化作用随着挥发油浓度的增加而增大。5.研究了洋甘菊挥发油体外抑菌作用。通过杯碟法研究了洋甘菊挥发油成分常见的霉菌和细菌的抑制作用,并测定了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表明:洋甘菊挥发油对真菌和细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细菌的抑制作用表明:洋甘菊挥发油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均较强,且洋甘菊挥发油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的抑制作用强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洋甘菊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ⅦC)值为50%,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的MIC值都为25%。对霉菌的抑制作用表明:洋甘菊挥发油对根霉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对青霉和黑曲霉的抑制作用,其对根霉的MIC值为6.25%
7、;而对青霉和黑曲霉的MIC值分别为50%和75%。6.通过洋甘菊挥发油对蛋清致大鼠足肿胀抑制作用及对炎症渗出液中TNF一131以及IL-IB含量的影响的研究、通过对棉球植入法致大鼠肉芽增生、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等的抑制作用的研究,研究了洋甘菊挥发油的体内抗炎作用。结果表明:洋甘菊挥发油各剂量组对蛋清致大鼠足肿胀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中剂量组在O.5h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