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山西厅长张卓玉.doc

专访山西厅长张卓玉.doc

ID:32019230

大小:102.0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1-30

专访山西厅长张卓玉.doc_第1页
专访山西厅长张卓玉.doc_第2页
专访山西厅长张卓玉.doc_第3页
专访山西厅长张卓玉.doc_第4页
专访山西厅长张卓玉.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专访山西厅长张卓玉.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有人评价说,这本书不仅仅是扎根于实践的思想结晶,更寄托了他对人本主义的美好追求。在这本书里,张卓玉到底系统分析了哪些现象,建设性地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10月27日,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记者与张卓玉副厅长进行了对话。我们的对话围绕《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这本书逐步展开。    一场哥白尼式的教育革命是否可能——专访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本报记者 李炳亭 褚清源  □谢 强      [一]从改良走向革命中国教师报:您书名中的“第二次教育革命”是指什么?  张卓玉:欧洲18世纪后半叶出现了由校园、课程、教材、职业教师、课堂教学、考试等主要元素组

2、成的现代意义上的学校,称为“第一次教育革命”。现代教育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施瓦布曾提出:“课程领域已步入穷途末路,按照现行的方法和原则不能继续运行,也无以推进教育的发展,现在需要的是适合于解决问题的新原则、新观点、新方法”,于是“第二次教育革命”被提上日程。所谓“第二次教育革命”是针对现代意义上的学校而提出的。就我们当下的教育改革而言,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教育距离人本主义还有多远。如果我们的教育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那么我们的教育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第二次教育革命也将成为可能。中国教师报:您的书名“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很吸人眼球。为什么要

3、使用“革命”二字,您意在强调什么?  张卓玉:用这个词是经过慎重思考的。这一轮课程改革当中,课堂教学领域真的实现了很大突破。我在许多场合常常使用“革命”这个词来形容课堂教学取得的成果。要“革命”就不是在过去框架下的调整、完善,而是建立一种全新的框架。我觉得今天的教育仅有改革或者改良是远远不够的。改革或者改良只是在现有框架下的部分调整、补充,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领域几乎没有停止过改革。改革的不断重复恰恰证明,仅有改革还不够,需要寻找新的机制、新的基石。改不下去是因为支撑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石存在问题。因此,使用“革命

4、”这个词意在强调,新时期的教育变革必须建立新的教育哲学和以这种哲学为指导的新的实践模式。中国教师报:那么,以往的教育改革只能算是改良吗?  张卓玉:在原有框架下的修修补补只能是改良,因为以往的改革中,教育的基石没有变,就像一座结构出了问题的房子,改门窗和再装修,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革命必须寻找新的教育基石,在新的教育基石之下改变框架与结构。  中国教师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以往的教育改革只是量变,还未发生真正的质变?  张卓玉:多年来,我们在如何教的问题上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却很少研究学生如何学。现在为什么是“革命”呢,是因为需要从教育的根本任务出发重新

5、审视我们的改革实践。今天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从如何“教”走向如何“学”,要重新构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教育必须从“师本”的“地心说”走向“学本”的“日心说”,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这是基于对人的尊重,首先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够学会,能够自主,能够自治。  中国教师报:您所说的新的基石是指什么?  张卓玉:新的教育革命需要新的基石来支撑,而所有的基石都是基于人的发展,基于对人的尊重。我所说的这场教育革命必然是以人本主义的教育信念和追求为理论基础的。它包括:教育的使命是促进和保障学生的成长,教育的基础与前提是充分相信学生对成长的渴望和学生潜能的发

6、展才智,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生活的目的和意义,保障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利,问题及其解决是教育的起点及过程,探究是教育的主要方式,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体验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学校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和社会,也是未来和谐社会的摇篮,教育过程既是获取的过程,也是付出的过程。学生应该走向社会,社会应该走进学校,学校的重要功能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开发程序,并指导学生依据程序开展学习活动。  中国教师报:您如何理解教育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张卓玉:教学与教育很多时候被有意无意地割裂开来了。英文的教育,本义是让人发展,给予学生阳光和水分,让其自由生长。教育即生长,即成长。我们的教育好

7、像是在塑造,稍不留心就滑向了训练的层面,学校一不小心就成了技能培训班。教育与职业训练是完全不同的,训练只能获得技能。当讲授成为教育的主导方式时,学校就只能是一个教学的场所。讲授对应的是接受。在讲授为主导的教学中,学习就意味着接受,意味着听课、做题。探究则是基于好奇、质疑、追问的积极活动。  中国教师报:您的这本书更像是对当下教育开出的药方,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点,才很受读者欢迎。  张卓玉:写这本书主要是为了建设,因为一味地批评或者批判是没有意义的。写这本书时并没有想到会有人关注。2008年开始精心整理这些年的思考,动笔写大概用了4个月时间,就想一吐为快。  

8、    [二]走出知识传授性教育的困境  中国教师报:您认为,当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