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评传 [文学评传]

ID:31979951

大小:712.01 KB

页数:229页

时间:2019-01-30

左宗棠评传 [文学评传]_第1页
左宗棠评传 [文学评传]_第2页
左宗棠评传 [文学评传]_第3页
左宗棠评传 [文学评传]_第4页
左宗棠评传 [文学评传]_第5页
资源描述:

《左宗棠评传 [文学评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銮”,确缘于不愿至京师同外使就觐见递国书的礼节问题再起纠葛,而他在派奕䜣为议和大臣时所告诫的“汝不值与该夷见面”的言辞却难以实现。奕䜣在京师同英法代表议和不可能不互相见面,且奕䜣还受到英使额尔金②的傲慢相待。令咸丰皇帝不满的是“致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他所关心的仍是天朝的所谓“威严”。但第二次鸦片战争津沽失陷、京城遭劫的结局,已经使清王朝的威严扫地了。因此,清朝的“衰落”是与列强的“强盛”相较而言的。于是,拯衰于兴、转弱为强,摈弃闭关心态而置换开放的理智,成为时代的需求。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行动预示了中国近代新思

2、维的脱颖而出。①他“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加以研究的创举和提出②“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其坚”,“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的主张,③被其好友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以“师敌之长技以制敌”而概括之。继林则徐之后,魏源“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忐》,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而“钩稽贯串”、“前驱先路”所作的《海国图志》,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他认为“夷之长技”主要为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三个方面,建议设立造船厂和火④器局,以“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林、

3、魏的主张触及到坚船利炮的器物文化层面。善于洞悉社会环境,能够跟上时代步伐的历史人物往往在其共识方面表现出颇为惊人的相似之处,本书传主即是一例。鸦片战争爆发前后,左宗棠不过是个湖南的乡曲布衣,而他却能以超前意识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即注意对“海国故事”探赜索隐,且于战发后与其师贺熙龄(字庶农,湖南善化人)讨论战守机宜,主张“更造炮船、火船之式”,“以之制敌”。当然,左宗棠此时的认识水准还未达到“师夷长技”的高度,但他“海邦形势略能言”的自白,则证明他也已睁开眼睛瞄视着“海国”演进的情况。可贵的是,左宗棠不仅自诩为林则徐、魏

4、源思想的继承者,而且他的行动也表明其为林、魏主张的实践者。他对林则徐被道光皇帝罢免一事深为痛惜,认为“目前人望无如此公者”。他在读了林则徐《密陈办理禁烟不能歇手片》等疏稿后,①感到此“与宗棠策洋议论多有合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他与林则徐在长沙湘江木舟上的会面晤谈,更是受益匪浅。同治五年(1866年),他在林则徐的“桑梓之邦”创办了福州船政局,正实现了林氏仿造外国船舰的愿望。他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莅福州组织抗击法国侵略之际,在为《林文忠公政书》作《叙》时写道:“军书旁午,心绪茫然,刁斗更严,枕戈不②寐,展卷数行

5、,犹仿佛湘江夜话时也”。左宗棠实乃林则徐事业的后继者。左宗棠对魏源的《海国图志》推崇备至,赞为发愤之作,并称“同、光间福②《筹办夷务始未》(咸丰朝),第7册,第2334、2547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①[清]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魏源集》,上册,第174页,中华书局1976年版。②[清]林则徐:《密陈办理禁烟不能歇手片》,《林则徐集》奏稿,中册,第885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③[清]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魏源集》,上册,第177页,中华书局1976年版。④[清]魏源:《筹海篇》,《海国图志》,卷二,页四至

6、六,光绪二年重刊本。①《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一七。②《〈林文忠公政书〉叙》,《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275页,岳麓书社1987年版。③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以制之也”。左宗棠确实汲纳了魏氏“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精髓,且予以弘扬光大。“师夷”以“制夷”,这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新命题。也就是说中国原有的刀矛弓箭、帆篷舟楫已无法抵御外国近代化的坚船利炮,要变更此况,必须学习外国的长技,使“西洋之长技皆中国之长技”,以抵御列强的侵略。这一符合逻辑推断的新主张不仅领导了19世纪

7、40至80年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发展潮流,而且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与开新起到了非同小可的积极推动作用。中国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之兴,无疑是“师夷长技”思想结下的硕果。两次鸦片战争的炮火,给中国带来了空前的震动。诚如时人所说:“夷情之强悍,萌于嘉庆年间,迨江宁换约,鸱张弥甚,至本年直入京城,要挟①狂悖,夷祸之烈极矣。”面对此况,许多有识之士决意把购买和仿造外国船炮作为救时第一要务付诸于实践。曾国藩(字涤生,湖南湘乡人)说:“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若能陆②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

8、,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左宗棠指出:“中国自强之策,除修明政事精练兵勇外,必应仿造轮船,以夺彼③族之所恃”。丁日昌(字雨生,广东丰顺人)认为:“不可不熟思所以自强④之策”,“船坚炮利,外国之长技在此,其挟制我中国亦在此”。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建议尽快制造轮船,“以之行驶海口长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正文描述:

《左宗棠评传 [文学评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銮”,确缘于不愿至京师同外使就觐见递国书的礼节问题再起纠葛,而他在派奕䜣为议和大臣时所告诫的“汝不值与该夷见面”的言辞却难以实现。奕䜣在京师同英法代表议和不可能不互相见面,且奕䜣还受到英使额尔金②的傲慢相待。令咸丰皇帝不满的是“致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他所关心的仍是天朝的所谓“威严”。但第二次鸦片战争津沽失陷、京城遭劫的结局,已经使清王朝的威严扫地了。因此,清朝的“衰落”是与列强的“强盛”相较而言的。于是,拯衰于兴、转弱为强,摈弃闭关心态而置换开放的理智,成为时代的需求。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行动预示了中国近代新思

2、维的脱颖而出。①他“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加以研究的创举和提出②“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其坚”,“制炮造船,则制夷已可裕如”的主张,③被其好友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以“师敌之长技以制敌”而概括之。继林则徐之后,魏源“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忐》,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而“钩稽贯串”、“前驱先路”所作的《海国图志》,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他认为“夷之长技”主要为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三个方面,建议设立造船厂和火④器局,以“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林、

3、魏的主张触及到坚船利炮的器物文化层面。善于洞悉社会环境,能够跟上时代步伐的历史人物往往在其共识方面表现出颇为惊人的相似之处,本书传主即是一例。鸦片战争爆发前后,左宗棠不过是个湖南的乡曲布衣,而他却能以超前意识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即注意对“海国故事”探赜索隐,且于战发后与其师贺熙龄(字庶农,湖南善化人)讨论战守机宜,主张“更造炮船、火船之式”,“以之制敌”。当然,左宗棠此时的认识水准还未达到“师夷长技”的高度,但他“海邦形势略能言”的自白,则证明他也已睁开眼睛瞄视着“海国”演进的情况。可贵的是,左宗棠不仅自诩为林则徐、魏

4、源思想的继承者,而且他的行动也表明其为林、魏主张的实践者。他对林则徐被道光皇帝罢免一事深为痛惜,认为“目前人望无如此公者”。他在读了林则徐《密陈办理禁烟不能歇手片》等疏稿后,①感到此“与宗棠策洋议论多有合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他与林则徐在长沙湘江木舟上的会面晤谈,更是受益匪浅。同治五年(1866年),他在林则徐的“桑梓之邦”创办了福州船政局,正实现了林氏仿造外国船舰的愿望。他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莅福州组织抗击法国侵略之际,在为《林文忠公政书》作《叙》时写道:“军书旁午,心绪茫然,刁斗更严,枕戈不②寐,展卷数行

5、,犹仿佛湘江夜话时也”。左宗棠实乃林则徐事业的后继者。左宗棠对魏源的《海国图志》推崇备至,赞为发愤之作,并称“同、光间福②《筹办夷务始未》(咸丰朝),第7册,第2334、2547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①[清]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魏源集》,上册,第174页,中华书局1976年版。②[清]林则徐:《密陈办理禁烟不能歇手片》,《林则徐集》奏稿,中册,第885页,中华书局1965年版。③[清]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魏源集》,上册,第177页,中华书局1976年版。④[清]魏源:《筹海篇》,《海国图志》,卷二,页四至

6、六,光绪二年重刊本。①《上贺庶农先生》,《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一,页一七。②《〈林文忠公政书〉叙》,《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275页,岳麓书社1987年版。③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此魏子所谓师其长以制之也”。左宗棠确实汲纳了魏氏“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精髓,且予以弘扬光大。“师夷”以“制夷”,这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新命题。也就是说中国原有的刀矛弓箭、帆篷舟楫已无法抵御外国近代化的坚船利炮,要变更此况,必须学习外国的长技,使“西洋之长技皆中国之长技”,以抵御列强的侵略。这一符合逻辑推断的新主张不仅领导了19世纪

7、40至80年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发展潮流,而且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与开新起到了非同小可的积极推动作用。中国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之兴,无疑是“师夷长技”思想结下的硕果。两次鸦片战争的炮火,给中国带来了空前的震动。诚如时人所说:“夷情之强悍,萌于嘉庆年间,迨江宁换约,鸱张弥甚,至本年直入京城,要挟①狂悖,夷祸之烈极矣。”面对此况,许多有识之士决意把购买和仿造外国船炮作为救时第一要务付诸于实践。曾国藩(字涤生,湖南湘乡人)说:“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若能陆②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

8、,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左宗棠指出:“中国自强之策,除修明政事精练兵勇外,必应仿造轮船,以夺彼③族之所恃”。丁日昌(字雨生,广东丰顺人)认为:“不可不熟思所以自强④之策”,“船坚炮利,外国之长技在此,其挟制我中国亦在此”。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建议尽快制造轮船,“以之行驶海口长江,

显示全部收起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