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草》周刊的文学—文化阐释

《骆驼草》周刊的文学—文化阐释

ID:31953425

大小:1.48 MB

页数:37页

时间:2019-01-29

《骆驼草》周刊的文学—文化阐释_第1页
《骆驼草》周刊的文学—文化阐释_第2页
《骆驼草》周刊的文学—文化阐释_第3页
《骆驼草》周刊的文学—文化阐释_第4页
《骆驼草》周刊的文学—文化阐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骆驼草》周刊的文学—文化阐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青岛大学硕士论文相互促进的良性文化生态。事实证明,这种文化生态的产生对新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新青年》、《新潮》、《语丝》、《莽原》、《新月》、《水星》、《文学杂志》⋯⋯这些名字在中国现代文学前进的道路上熠熠生辉。1924年初,周作人与他的好友张风举、徐祖正决定成立骆驼社,筹办“纯文艺的杂志”,取名为《骆驼》,但因为种种原因,直到1926年6月才出版了一期。这是《骆驼草》的前身,周、张、徐诸人及朋友圈里的人由此被称作“驼群同人””’。1930年5月12日,《骆驼草》周刊在北平创刊,主要撰稿人有周作人

2、、俞平伯、废名、徐祖正、冯至、梁遇春、徐玉诺等。该刊主要由废名和冯至主持,但实际上的精神领袖是周作人。1930年9月12日冯至去德国留学之后,主要的编辑和发稿校对工作实际由废名承担。1930年11月3日,仅出版了26期的《骆驼草》悄然终刊。放眼中国现代文学的期刊阵营,《骆驼草》在当中并不起眼,它的规模小,刊行周期短,办得也并不热闹,仿佛是期刊队伍中外形并不鲜亮的小角色。然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于“五四”落潮后文学观念的转变,对于中西方文化冲撞中的文学选择,对于后来京派文人群落及其风格的形成,对于现代文学的发

3、展走向,甚至对于当代一些作家作品及期刊而言,它的存在和影响不容忽视——对于文学本真的倡导,对于文学功利性的规避,对于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对于精英主义文化立场的坚守等等。本文以《骆驼草》周刊作为研究的原点,立足于《骆驼草》生长的文化生态环境,透过对其办刊理念、编辑主体的考察来探究《骆驼草》同人在整合中西文学优长,建构中国本土文学体式,实践精英文化方面的努力以及由此所开创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三条道路对后世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试图在对《骆驼草》周刊个案的文学——文化阐释中,解读期刊在文学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一、

4、《骆驼草》的文化生态环境20世纪,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使人类文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准提高的同时,也对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生存与发展的矛盾将“环境”这个被人类忽视已久的命题再次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引发了人们深深的思考,并由此诞生了环境哲学——研究人与环境互动关系的科学。虽然这里的“环境”在环境思想家的语境中特指自然环境,但是由于人类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因此一部人类文明史实际上是在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不断相互影响、作用的背景下展开的。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标志之一,也是人与环

5、境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社会、政治、历史、经济等诸多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其自身也不时折射出所处时代的特征。因此文学和文化青岛大学硕士论文生态环境是绝不可割裂的,应当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一)《骆驼草》的生长土壤正如20世纪30年代大上海的风云际会催生出左联的《拓荒者》、《萌芽》、《十字街头》一样,京派的第一份文学期刊《骆驼草》也与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赵园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如果说有哪一个城市,由于深厚的历史原因,本身即拥有一种‘精神品质’,能施加无形

6、然而重大的影响于居住、一度居住以至过往的人们的,这就是北京。”。’老舍在《想北平》中这样写到: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蜒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

7、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己。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郁达夫在《北平的四季》里也有过这样的描述:所以在北京住上两三年的人,每一遇到要走的时候,总只感到北京的空气太沉闷,灰沙太暗淡,生活太无变化;一鞭出走,出前门便觉胸舒,过芦沟方知天晓,仿佛一出都门.就上

8、了新生活开始的坦道似的;但是一年半载,在北京以外的各地——除了在自己幼年的故乡以外一一去一住,谁也会得重想起北京,再希望回去,隐隐地对北京害起剧烈的怀乡病来。这一种经验,原是住过北京的人,个个都有,而在我自己,却感觉得格外的浓,格外的切。。’一个城市,能使不同文化背景和境遇的文人产生相近的心理趋同——故乡般的依恋,这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不多见的。究竟是什么让北京产生了如此强大的感召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