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912367
大小:3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2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论文隐性教育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论文隐性教育论文: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认同的过程.在传统的大众化模式中,显性教育发挥着主体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相关知识大多是通过课堂的显性教育来完成。但是仅有显性教育是不完整的,有其固有的缺陷,而隐性教育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注入一股新的活力,有效地弥补了显性教育的不足,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隐性教育;显性教育...党
2、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党的理论创新不断发展的今天,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弄清楚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背景。借鉴学者们的理论成果,笔者也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含义加以区分,界定为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广义上理解不仅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其他方面、领域的研究。狭义上的理解就是对中国特色社
3、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也就是在当代中国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其真正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动力。大众化取向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大众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宣传教育是实现大众化的重要手段。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教育方式,可以分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两种。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显性教育(一)显性教育的含义与特点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受到影响的有形的道德教育。
4、我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教育方式就是以显性教育为主体。明显地、直接地向大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显性教育具有以下突出特点:第一,教育目标的直接性。显性教育是一种在普及中能够使双方都能明确目的的手段和策略。这种大众化普及的方式是传统的、一贯的,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开诚布公的灌输给大众。第二,教育途径的单一性。目前人民群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主要是通过学校和社会机构等组织的教育获得。第三,教育效果的显著化。显性教育力图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大的教育效果,是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较为快捷的手段和方法。...(
5、二)显性教育的局限性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的过程中,显性教育发挥着主体作用,但它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第一,内容枯燥、抽象。显性教育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相等同,语言表达较为专业,往往脱离大众的现实生活,使大众化传播成为一种空洞的、抽象的理论教育,缺乏鲜活的具体内容。第二,实现途径有限。显性教育大多是通过课堂的教育来实现。对于普通大众很多时候是通过组织一些展览、参观等活动。而这些活动只是偶尔的、非经常性的行为。这种单纯的说教性质的讲解,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排斥和逆反心理。正是因为显性教育具有
6、的上述局限性,所以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工作中尽管推广者们想了很多的办法来提高显性教育的实效性,但效果都不太明显。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隐性教育(一)隐性教育的含义与特点隐性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和方法,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它是指通过无意识的、间接地、内隐地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无形影响的教育方式。“隐性教育对人的影响本质上是一种价值性的影响,这一特征决定了隐性教育能成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注意隐性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作用。...隐性教育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第一,信
7、息传递方式上的隐蔽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的过程是一个传递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向大众有意识的传递某种信息,有意识地将一些知识渗透到具体的活动中,但其方式并不直接,并不明显;另一种是教育者不自觉无意识的行为,而这种方式对大众的影响非常大。第二,大众接受普及教育的隐蔽性。这种隐形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大众用一种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摄取机制,自觉地接受了隐性教育的影响,不带有任何逆反与排斥,能与显性教育互补。第三,隐性教育结果的隐蔽性。隐性教育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世界中,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缓慢的,但却是持
8、久的。(二)隐性教育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以“灌输”为主的显性教育虽然对于培育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但是这种传统的显性教育在信息化时代下却难以克服人们对其产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而以“渗透”...为主的隐性教育由于其具有间接性、渗透性、长期性的特点,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显性教育的缺点和不足。隐性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中能够培育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