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904796
大小:30.4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1-26
《三年级音乐下册单元童趣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三年级音乐下册单元童趣教案 单元童趣 课《快乐宝贝》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本首歌曲。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热爱、珍惜现在拥有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快乐” 教学准备:录音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快乐吗?”让学生自由回答。有的说“快乐!”有的说:“不快乐,家长让他们学习这个班,那个班都累死了!”那么教师接着问:“那你们想不想快乐?!”回答是肯定的,教师再接着说:“想快乐,那就来一起来听一首歌曲---快乐宝贝。 板书----快乐宝贝 展开新课: 教师有感情
2、的范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把书打开,朗读歌词,体会歌词的含义。 教师让学生看书上,领唱和齐唱部分的歌词,有什么不同。然后让学生练习: A、教师读领唱部分的歌词,学生读齐部分的歌词,让他们学着配合。 B、学生之间互相练习。 教师教唱本首歌曲: A、分句教唱。 B、分段教唱。 利用录音带,指导学生把唱的不准确的地方改正过来。 练习。 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小结: 表扬在课堂上表现好的学生。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多练习这首歌曲。 第二课时《对鲜花》 年级:小学三年级 教学内容: 唱——北京民歌《对鲜花》 听——黄梅戏《对花》 创编活动——对花
3、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演唱北京民歌《对鲜花》,唱出民歌特有的韵味。 通过欣赏黄梅戏《对花》,初步感知戏曲的风格特点,感受民族音乐与民俗风情的丰富多彩,增添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喜爱之情。 能认识并唱出附点四分音符,了解并会运用“对唱”这一演唱形式。 教学重点:能够用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活泼、诙谐的情趣。 教学难点:指导唱准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以及第三、第四乐句的音高。 教具准备:花卉图片、玫瑰花一支、装饰教室的鲜花、卡片、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起共鸣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的变化,揭示“花”的主题。 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今
4、天我们的教室里多了许多缤纷的鲜花,没错,今天我们要学的歌曲正是与“花”有关。 交流 师:春天到了,百花争奇斗艳,你们知道哪些花儿呢?请说出花名。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每种花都有独特的外形和生长特征,老师还想考考大家—— 什么花开在水里呢? 什么花长得像木耳呢? 什么花红满山? 什么花的枝干上长满了刺? 听赏歌曲《对鲜花》 师:下面我们来听一首歌,听听歌中是怎么回答的。 A、播放录音《对鲜花》 B、听完老师用有节奏的语言提问,同时指导学生按歌词中的句子有节奏地回答 师问:什么呢│开花儿│在水│里─│生答:菱.角│开花儿│在水│里─│ 师问:什么呢│开花
5、儿│像木│耳─│生答:凤.仙│开花儿│在水│里─│ 师问:什么呢│开花儿│红满│山─│生答:山.茶│开花儿│在水│里─│ 师问:什么呢│开花儿│满干│刺─│生答:蔷.薇│开花儿│在水│里─│ c、出示花卉图片,通过视觉让学生感受其外形特征。出示玫瑰花,介绍属于蔷薇科,让学生亲手摸一摸枝干上的小刺。 二、新歌教学 揭题 师:刚才这首歌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北京民歌《对鲜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吧。 学唱歌曲 A、认识附点四分音符 先出示四分音符并说出名称,再介绍“附点”,认识附点四分音符。 B、老师唱谱,学生跟着哼唱旋律并找出歌谱中的附点四分音符。 c、着重练习带
6、有附点音符的乐句。 D、分句教唱歌词,注意反复练习难点句子,比如第三乐句。 介绍“对唱”的演唱形式 师:这首歌跟我们以往学的歌曲不一样,它的歌词中多了双引号,同学们发现了没有?有几个呢?它表示什么意思? 师:对了,歌曲中一人问一人答,这样的演唱形式叫对唱,是一种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对歌。下面我们来用对唱的形式把歌词的第2、3、4段练习一遍。 在唱好段的基础上,演唱歌词的其他三段。教师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唱歌姿势和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 三、创编歌词 师:我们还可以继续编歌词,比如“什么呢开花儿白有香?” 学生自由创编,并用对唱的形式唱出来。 四、欣赏黄梅戏《对花》
7、师:其实这种对花的形式不仅在北京有,其他地方也流行,不仅民歌里有,戏曲里也非常精彩。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段黄梅戏里的《对花》,听听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揭示欣赏题目,播放录音。 第三课时《在钟表店里》 教学内容:聆听《在钟表店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欣赏乐曲《在钟表店里》,感受音乐所描绘的热闹情景,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 .合作学习,根据音乐的情绪变化为音乐即兴编创动作, .能用打击乐为音乐伴奏 教学重点:体验音乐所描绘的热闹景象,丰富想象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