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的形成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瘢痕的形成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ID:31897648

大小:3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25

瘢痕的形成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_第1页
瘢痕的形成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_第2页
瘢痕的形成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_第3页
瘢痕的形成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_第4页
瘢痕的形成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瘢痕的形成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瘢痕的形成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  【摘要】瘢痕的形成是一个与诸多细胞因子、遗传等机制共同参与而形成,目前在瘢痕的治疗上,以物理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较为常见,临床多采用综合性治疗的方法,以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基因治疗尚处于动物研究阶段,这也是瘢痕治疗的新的热点。  【关键词】瘢痕;瘢痕形成;治疗研究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144-02      创面愈合的过程是一系列生理变化及细胞、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等共同参与、调节的控制过程,在此过程中,多种病理、生理因素均可能影响及改变这一正常的生理愈合过程,由此形成瘢

2、痕。目前,瘢痕尚无统一分类方式,一般可分为浅表性瘢痕、增生性瘢痕、萎缩性瘢痕、瘢痕疙瘩、瘢痕癌等。  1瘢痕的形成机制分析  1.1细胞因子对瘢痕形成的作用机制  1.1.1纤维细胞(Fb)在瘢痕形成时的作用...  由于瘢痕组织学变化的特征为纤维细胞(Fb)的异常表达及胶原的过度分泌及局部沉积。大量研究指出,瘢痕组织内Fb的过度繁殖,并伴有大量胶原在组织内沉积,由于胶原形态大,排列方向呈极性,胶原蛋白生物合成中,关键酶的活性明显增强,但其基质降解减少,所以瘢痕的形成可能与胶原的合成、降低失衡有关。由于Fb在瘢痕组织内向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化明显增加,这很有可能是瘢痕挛缩的生物

3、学动力。在创面修复的过程中,细胞因子是细胞与ECM间重要的信号传导物质,TGF-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的异常表达,都可能使创面愈合过程造成紊乱从而形成瘢痕。  1.1.2表皮生长因子(EGF)与碱性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实验分析发现,EGF是一种可促进细胞分裂的因子,是第一信使物质,当EGF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可激活受体分子内蛋白激酶,启动特异基因表达,促进一系列生化反应,促进细胞有丝分裂、增殖,从而实现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EGF是胶原形成、肉芽组织生长的必需物质,由于EGF是由血小板、角质形成细胞及巨噬细胞释放;EGF可促进细胞的有丝分裂及增

4、殖作用,同时还可刺激纤维合成,因此EGF被认为可能在损伤愈合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BFGF可促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细胞、软骨细胞等的新陈代谢、生长及运动,可产生大量胶原与纤维母细胞,构成细胞外基质,促进伤口愈合,它也是最为活跃的促血管形成因子。BFGF可以刺激纤维母细胞、角质细胞、表皮细胞的增殖,还可促进其分化。实验室采用将BFGF加入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发现,与EGF作用机制相同,BFGF也可促进细胞增殖、分裂、生长,诱导管样管腔形成,趋化血管内皮细胞。可促进细胞增殖、分裂及生长,使毛细血管样管腔形成,对血管内皮细胞有强烈的趋化作用。BFGF不仅可作用于浅表伤

5、口,还可作用于深部难处理的死腔,甚至可减少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的过量沉积,防止瘢痕产生。  1.1.3白介素2(IL2)因子与干扰素(INF)在瘢痕形成时的作用  白介素2因子可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对角质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可产生赵化作用,刺激合成胶原。但是过度作用则可能导致病理性瘢痕的形成。目前,白介素2因子信息传递与作用的确切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INF是T淋巴细胞分泌出的一种抗肿瘤、病毒的细胞因子,INF具有不影响正常细胞功能,但可达到抑制分裂期的细胞的作用。研究发现,IFN可明显抵制纤维细胞的分裂、繁殖,同时还具有抑制胶原合成的能力。  有研究[

6、1]指出,INF具有抗瘢痕挛缩的作用,可缩小瘢痕体积。...  1.1.4其他细胞因子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是一种重要的可促进细胞分裂的细胞因子,其作用于伤口愈合的各个阶段,并在损伤愈合的过程中以不同方式产生。皮肤受到创伤后,PDGF可参与创伤修复过程,刺激纤维胶原合同,活化胶原本科,从而达到调节胞外基质更新的作用,但研究指出,作用过度,也可能使瘢痕过度形成。  肿瘤坏死因子(TNF)具有明显促进人体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据研究指出,这种促进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成纤维细胞膜上EGF受体实现的。在伤口愈合的过程中,TNF可对对细胞活动进行调节,如果

7、皮肤内缺乏TNF,将会导致胶原过度沉积。研究指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TNF阳性细胞率明显低于正常皮肤细胞。  1.2遗传因素  研究[2]指出,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具有遗传倾向,家族资料显示,同父母姐妹可能在在身体上相同部位出现形状近似的瘢痕疙瘩,且从儿童到成人均有发病的可能。目前,虽尚未明确解释瘢痕特定的遗传模式,但临床普遍认为其与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等均属于多基因遗传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伴不完全外显。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为病理性瘢痕的遗传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基到这点认识,不仅为瘢痕的早期诊断,也为特异性治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