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816598
大小:68.84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8
《主体结构管控要点-20170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序号审图要点设计自检产品设计中心审核1桩型的选择应使单位造价产生的承载力较高,并综合施工等因素。□□2必须通过设计试桩验证成桩可行性,并以设计试桩的静载试验结果作为确定桩基承载力的主要依据。□□3对于灌注桩,设计试桩必须进行100%的低应变检测及抽芯检测。□□4如设计试桩为抗圧静载试验兼静载抗拔试验,应先做抗圧试验,再做抗拔试验。□□5桩基计算时应正确进行活荷载折减。□□6抗浮计算应考虑桩自重。□□7承台内原则上不应设置暗梁(两桩承台除外)。□□8承台厚度满足冲切、剪切要求即可。□□9承台与防水板连接处宜采用直角处理,承台底部钢筋不宜全部上弯。□□10CFG桩应布置于基础
2、范用以内,最外排CFG桩中心距离基础边缘宜为一倍桩径。□□11桩平面布置时不应只按矩阵式布置,应综合采用三角形或梅花形布置,合理设置桩间距。□□12抗浮锚杆的承载力必须通过实验确定。□□13强夯处理吋,控制强夯完成面为基础底标高以上500左右。□□14强夯检测时,强夯检测面为基础底标高以上300^500o□□15地基处理及桩图中明确所必须的检测要求□□设计院签字甲方产品设计中心签字注:□中请打“厂、“X”.:“丁”农示符合或赞同审图要点要求."X"表示不符合或不赞同审图要点要求•"O”农示不涉及序号审图要点计检设自产品设计中心审核1基础计算时竖向导荷应正确进行活荷载折减。
3、□□2底板及承台混凝上强度等级原则上不应超过C40。□□3筏板内原则上不应设置暗梁。□□4地娠承载力选用时应考虑棊础深度、宽度修正系数。□□5地下结构构件裂缝控制:如地下常水位低于结构构件底标高时,地下构件的裂缝计算应按0.3mm來控制。如地下常水位高于此构件底标高时,裂缝控制可按0.2mm来控制。□□6底板应优先采用带下柱帽的无梁结构或独立基础加防水板。□□7防水板卞筋锚入承台或下柱帽La即可,不应贯通。□□8防水板上筋不应和承台上筋重复设置。□□9承台与防水板连接处宜采用直角处理,承台底部钢筋不宜全部上弯。n□10基础底板最小配筋率应按0.15%控制。□□11一级框架
4、及特殊情况下的独立基础设置拉梁,其余不设拉梁。(兼做底层填充墙基础地梁除外)拉梁高度按平均跨度的1/10~1/15取值。□□12柱下筏板采用下柱墩时,筏板附加钢筋仅设置在加厚区域,钢筋不应仲□□至筏板变疗度处。13独立基础端部高度不宜超过300mm。独立基础底板厚度变化与外挑长度□□之比不大于1:2.514基础混凝土强度满足抗剪要求即可,如少竖向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差□□不超过两级,可不必局部抗压验算。15独立基础设计时程序口动归并系数不宜过大,应以实际情况人工归并。□□设计院签字甲方产品设计中心签字注:□中请打7、“X”■“OJW表示符台或赞同审图要点要求.“X”表示不
5、符合或不赞同审图要点耍求,V’表示不涉及结构设计管控要点——地下室序D审图要点计检设自产品设计中心审核1结构需考虑净高控制,结构梁高度不能影响建筑净高。□□2水平构件、地下室外墙磴强度等级原则上不应超过C35o4地下室不应设置永久缝。设计上采用后浇带(加强带)措施。□□5地下室外墙应采用分离式配筋。□□7地下室外墙不应设置暗梁和扶壁柱。□□8地下室外墙应按压弯构件设计,钢筋排数不应超过2排。□□9人防构件应采用塑性设计。□□1()地下二层应根据规范要求降低抗震等级。□□11软土地区及回填土较厚的建筑应设置零层结构板。□□12计算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时应考虑水平分布
6、筋的有利作用。□□13地下室轮廓外的首层建筑构件(如入口处旋转门、平开门、建筑外墙等)应置于结构构件Z上或采取其它可靠措施,防止后期地面差异沉降导致开裂。□□14混凝土外墙板的最小厚度应满足防水要求,外墙施匸缝应设置止水(止水钢板)构造措施□□15地下室混凝土应采用防水混凝土,共抗渗等级不应随遺加大□□设计院签字甲方产品设计中心签字注:□中请打“广、“X”.:7表示符合或赞同审图耍点耍求,“X”表示不符合或不赞同审图耍点耍求,“O”表示不涉及结构设计管控要点——上部结构序a审图要点计检设自产品设计中心审核0图纸完备性要求0」图纸H录与图纸一一对应,图纸编号填写准确、规范,
7、图纸完整无遗漏。□□0.2图纸图签栏设计、校审签字盖章齐全,出图日期填'弓准确。□□0.3结构施工图是依据最新版建筑、机电资料绘制。□□0.4与图纸同时捉供相关计算书。□□1般要求1.1塔楼和裙房竖向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进行区分。□□1.2梁柱混凝土强度不超过两级时,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宜同水平构件。□□1.3竖向构件不应在同一层减小截面和降低混凝土标号。□□1.4后浇带的位置应方便施工,不宜穿越大跨度梁(212m)。□□1.5后浇带的位置应方便施工,间距宜控制在40~50m。如工期耍求较紧,可采用膨胀加强带代替后浇带做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