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795878
大小:55.2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8
《如何让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让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山东省济宁市优质课评选活动于2012年9月18至20日在山东济宁举行,笔者执教的《轴对称》第二课时获得广大听课教师好评,本节课所执教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1页到第33页,内容包括轴对称的性质、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内容多,难度大。一些教师为了完成课时任务,照本宣科,学生听起来泛味,课堂气氛也显得比较沉闷。笔者以教学过程为实例,把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的几点感悟撰写成文,供同行参考。感悟一:巧妙的情景创设,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大家都玩过纸飞机吗?学生:玩过!教师:好!我这里有两个纸飞机,大家仔细观察
2、它们的飞行效果。(教师在讲台上演示)是不是有一个飞的很好,而另一个飞的不好?学生:是。教师:好,那现在请几个同学观察一下这两个飞机有什么区别,(让几个同学观察比较)来,你说说看这两个飞机有什么区别?学生:一个对称,一个不对称!教师:哪一个飞的好?学生:对称的飞的好,不对称的飞的不好。教师:你说的太好了!这也是这两个飞机一个飞的好,一个飞的不好的原因。所以轴对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用处,那么轴对称有什么样的性质?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轴对称的性质》。笔者从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纸飞机游戏入手,体现了“关注生活,学以致用”的思想和“学有用的数学”的大纲要求,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的
3、求知欲望,课堂气氛也一下子调动起来。感悟二:通过简单的活动,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教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扎针游戏。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白纸,在你的白纸的一边任意的画一个三角形,然后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标上A、B、Co把你手中的白纸对折。用钢笔把三个顶点扎上眼,注意要扎穿,然后打开。教师:在折痕的另一边是不是也出现了三个点?学生:是!教师:好,我们把这三个点也连起来,得到一个什么图形?学生:三角形。教师:很好,我们把这个三角形对应的命名为三角形A'B,C'。然后把折痕这条直线画出来,命名为直线MNo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学生:这两个三角形关于直线MN对称。教师:你说的太
4、好了!我们再把对应点AA,连起来,交对称轴MN于点E,展示课件(见图1)教师:线段AA'与直线MN有什么关系?学生:线段AA'被直线MN垂直平分。教师:很好,你是怎么得到这个关系的?学生:是通过刚才的操作及观察得到的,折叠后AA'重合,所以AE二A'E,又因为ZAEM与ZA'EM重合,所以ZAEM二ZA'EM二,所以直线MN垂直平分线段AA'。教师:你太棒了。那么线段BB'、CC'与直线MN是不是也不同样的关系?学生:是。教师:那么我们就称直线MN是线段AA,、BB,CC'的垂直平分线。展示课件,出示垂直平分线的定义。笔者只是延用了以往很多教师常用的方法,以一个活动来让学生通过
5、操作、观察、归纳,从而得出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定义,水到渠成,学生不仅易于接受,而且印象深刻。并且为下面得出轴对称的性质作了很好的铺垫,自然而然的可以让学生总结归纳出轴对称的性质。感悟三:通过先进的教学设备,把难点降到最低程度。笔者在探究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时,先让学生度量,得到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想等的初步认识,然后利用几何画板,通过操作演示,(如图2)不管点P怎么移动,都有PA=PB,学生也轻松地得出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同样也为下面性质的证明作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感悟四:通过制作模型,让学生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同时学
6、习新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见图3)教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33页的探究,你能找到问题中的条件吗?请结合课件上的图,把问题中的条件用数学语言说出来。学生:条件是AD二BD。教师:很好,那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学生:问在什么情况下CD垂直AB。教师:你对题意的理解真到位。现在我这里有几个自制弓箭,我们请几个同学演示一下,什么时候箭跟弦是垂直的?(几个学生演示)教师:请演示的同学说一下,什么时个箭跟弦是垂直的?学生:只有箭抵在绳子的中点时才能垂直。教师:也就是说只有AC=BC时,才有CD垂直AB。那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我们通过刚才的演示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们展开讨论。教
7、师:得出结论的同学举手?(大部分同学都举手)那么请你来说说你有什么样的结论?学生: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教师:大家的结论相同吗?学生:是。教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这就是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展示课件。笔者在这一个环节上从把实际问题中的条件转化为数学语言入手,然后利用自制的弓箭,让学生轻身体验、操作、感受、讨论,在直观领悟到问题的结论的同时体会了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基本思想。本文以一堂课的几个教学环节来探讨一堂数学课的教学设计,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