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786502
大小:56.4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18
《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朗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朗读林世芳福建省永安市第四中学366000朗读是一种语言艺术,运用它的目的是在于把枯燥的视觉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听觉声音,使声情并茂的朗读如同涓涓细流淌入学牛的心出,引起学牛的情感共鸣,并引发学生的回忆联想,迅速使学牛形成形象思维。在语文教学中,那种重书面轻口头、重知识轻能力、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倾向,都是与全面培养学牛的语文能力相抵触的。那种认为朗读占用时间,不如训练字、词、句、段、篇的认识也是错误的。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一篇好文章,只读一遍,未必理解得透彻。”对于文章或者课文
2、,“读”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读”这种手段来帮助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目的,不读怎能达此目的呢?因此,在我的教学中,朗读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在此,谈几点自己肤浅的看法。一、要保证课堂上有充分时间来朗读由于受传统分析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太注重讲和问,学牛朗读的时间实在太少,如预习课文朗读,要求学牛读通课文,读准牛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学牛连一遍课文也未读完,教师就示意学牛停下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朗读成了一个过渡环节。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时间去读书,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包蕴的丰富
3、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品味、感受,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环节上应精心设计问题,把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来朗读。二、训练学牛的朗读技巧教师在指导学牛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牛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训练朗读技巧。其实朗读是有一定的技巧的。以诗歌朗读为例:1.停顿。停顿是朗读句子当中、句子之间和段落之间的间歇。它是朗读技巧中的重要一项。“此时无声胜有声”。正确掌握停顿的规律,把握停顿的技巧,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表现。1
4、.节奏。朗读的节奏是指声咅的高低起伏、缓急断连、强弱长短等。在古诗中节奏有其规律性,因此要读出古诗的意境,就必须读出诗歌的声音节奏,这样才能把握好感情节奏,才能读出诗人所抒发的不同的思想感情。七言律诗或绝句,一•般都是前四字每两字一-顿,后三字一起读。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诗句节奏是这样划分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节奏一划分,读起来就很有韵律。3•重音。朗读要定好重音。调节轻重,可以表达好丰富的、复杂的思想感情,语音轻重对比可以增强些。这样随文而读,可以使读者的心情平静而舒畅。如
5、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诗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其中诗中加点字“街灯”、“明星”、“明星”、“街灯”必须读重音。三、训练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领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教师应以训练学生的朗读感悟为主,以读为主线,贯穿始终,以读为根本,训练感悟。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在教学《木兰诗》吋,我就是把朗读作为
6、突破口。教学前,我先点拨:《木兰诗》之所以代代相传,经千年而不衰,就在于花木兰这一普通女子身上蕴含着的人格力量、情感力量。接着我先范读,然后让学生自由读。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逐渐感悟到:第3段“告别爹娘”应该读出“悲情”;第4段“战地速写”应读出悲壮之情,读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豪迈,读出“古来征战几人冋”的悲凉,读出“金铁马”的壮烈;第5段的“凯旋归来”应读出“豪情”。豪情气的背后是对名利的淡泊,对亲情的眷恋。第6段“还家团聚”应读出“喜悦之情”。四、训练学生在朗读中熏陶情感有感情的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层次,课文
7、的语言文字表达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想有感情的朗读,就要让学生揣摩和领会包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写作目的,让学生了解作者和文章的吋代背景,让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染学生,引起共鸣。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就能够被充分地表达出来,随之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陶冶了情操。对于古诗歌应要求学生吟诵。所谓吟诵是用一定的语气、语调,用抑扬顿挫的声音对诗文进行有节奏的诵读。如杜甫的《望岳》,开笔即用了豪迈的韵调,“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末了”表达了作者对泰山雄伟高峻的感叹,吟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吋,随着诗
8、歌的韵律和节奏,能让人感受到气象开阔、荡气冋肠的气概。在吟诵中,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叹、热爱之“情”,已尽在吟诵者的感悟和体会之中。五、训练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意境朗读课文,尤其是吟诵古诗词,在领略古诗词的音乐美、情感美的同吋,还能感受到作品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不单指景物描写而言,也包括诗人所见所历的事情。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描述,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