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784410
大小:55.3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18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坚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坚守(渠县李馥乡第一中心学校渠县635200)今天的小学语文课改,形成了一股“革古人教育之弊,成现代教育之新”的风气,一时间各种新的课堂理论、新的课堂形式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其做法往往有些冒进,事倍功半。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是有许多传统的东西值得坚守。现在的“学习”古人叫“读书”。可见“读”是古人几千年学习的总结。所以语文教学要坚守诵读培养学牛的语感。古代的语文教育特别注重通过诵读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古人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已经做为格言流传到今天。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
2、卷,下笔如有神”等,讲的都是诵读对于理解和感受语言所起的重要作用。有人认为古代的诵读就是强迫学生死记硬背,其实学牛根木不理解,这是一种僵死的教学方法,应当全盘否定。于是,他们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上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听的昏昏欲睡,一篇文章学完了,学生几乎没有通读一遍课文,课堂上听不见书声琅琅,只听见教师泛泛的讲解,其结果是教师累、学生烦,致使语文教学失去了生机和活力。诚然,强迫学牛诵读记忆有其不合理的因素,但是李白假如没有做到“五岁观六甲,十岁观百家”,他也不可能在盛唐诗坛上独放异彩,名垂史册
3、。事实证明,视听两种感觉器官的相互协调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况且课堂上教师无休止的分析也未必使每个学生都听得懂,因为还有一个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给学牛一些诵读的时间,让学生在诵读中印证教师的讲解,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学牛则会自觉规范自己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能力不就提高了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所说的“吟”,其实在现在可以理解为“模仿”。大凡古代有成就的作家,多是以模仿起步。王勃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模仿北朝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
4、一色”。可贵的是,古人不但重视模仿,而且还强调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清代学者唐彪在评论韩愈和欧阳修吋说:“韩师孟,今读韩文,不见其为孟也;欧学韩,今读欧文,不觉其为韩也;若拘以模仿,如邯郸之学步,里人之效颦,所谓师其神,不见其貌,此最为文之真诀”。由此可以推测,古代的语文教学重视让学生通过模仿提高写作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我们今天的作文教学提倡让学生写真话,写心里话,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学生能写出真心话,并不等于会写文章。写文章还要讲究章法、技巧,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模仿好文章在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优点。叶圣陶先生对
5、此早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课文就是例子。”因此,模仿是沟通阅读和写作的-•道桥梁。事实上,许多老师也这样做了,但是他们只知道让学生机械地模仿课文,没有做到古人所说的“师其神,不见其貌”,缺乏创新精神。古人在这方面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现在我们强调语文教学中要体现“情感、道德、价值”观,这与古人提倡的“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行文方式有相似之处。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孔子在这里讲的虽然是诗歌的教化作用,但也可以推
6、测,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把“文”和“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当然这里所讲的“道”,有其封建性的糟粕,需要剔除,但“文道统一”的确是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我们所提倡的“文道统一”,就是兼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把语文知识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可惜的是,有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重“文”不重道,只传授知识,不重视育人,或者人为地把文和道割裂开来,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或者在课文课上加一个长长的思想教育的尾巴,搞穿靴戴帽式的对号入座,这些做法都有悖于“文道统一”这一教学原则。《论语&midd
7、ot;述而》中“不愤不启,不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古人注重用启发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论语》上有--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载的是孔子如何启发他的弟子谈各自的志向。老夫子循循善诱,弟子们畅所欲言。可见,启发式教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滥觞,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开山鼻祖。如今,启发式教学已被写进《义务教育法》,可到底怎样才能做到“启发”,我们并不十分清雉。有人认为课堂上无尽无休的提问,把语文课上成典型的“提问课”,这就是启发,这实在是对启发式这一教学方法的误解。“启发”一词含有
8、打开之意,即通过教师的“启”去打开学生堵塞的思路,让其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自觉地获取知识。简单的知识,学生一看就懂,无需教师再去“启”,需要“启”的是哪些复杂的知识。这些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引路搭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动思维机器,困难就会迎刃而解。因此,启发的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