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782500
大小:56.1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8
《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在不同类型弱视治疗中临床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在不同类型弱视治疗中临床应用摘要:目的评价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R-VEP)在不同类型弱视综合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2012年前确诊的70例(101只眼)弱视儿童入院资料进行分析,患儿年龄在5〜12岁之间,按照弱视类型分三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月及治疗12月时行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综合治疗后,屈光不正性弱视组治疗6月后与治疗前P100波潜伏期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参差性弱视组治疗前与治疗后6月P100波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
2、意义(P>0.05),而治疗12月与6月比较,潜伏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不正性弱视组患儿P100波潜伏期较治疗前缩短最为明显,与其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B组:(20.664,P>0.05);③C组:(F=l.127,P>0.05)o治疗前后比较:A组中,有效组治疗6个月比治疗前P100潜伏期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有效组P100波潜伏期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2个月后潜伏期较治疗6个月时明显缩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不
3、同类型弱视的无效组P100波潜伏期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弱视类型与疗效的关系A组基本痊愈率(32.2%)较其它组弱视的痊愈率高些;(表2)A组有效率(82.2%)与B组有效率(83.3%)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效率二基本痊愈率+进步率),前两组有效率与C组有效率(75.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治疗12个月后,三组P100波潜伏期比较之间差异统计学意义(F=3.316,P0.05),见表4。3讨论儿童弱视发病率高,危害性大。临床上常用视力提高的程度来评价弱视
4、治疗的效果,但由于在不同时期,儿童的注意力与理解力有很大差异,因此更需要一种客观有效的检测手段。PR-VEP是眼注视刺激目标时,通过头皮电极记录到的客观综合电反应,为评价视功能提供了客观依据。有学者已证实,弱视儿童PR-VEP的N75,P100波潜伏期均较正常儿童延长。而弱视这种组织学改变,在视觉发育的可塑期通过给予弱视眼强化视觉刺激,可以使异常的组织结构及功能得以恢复[2]。综合疗法是目前治疗弱视的主要方法,包括屈光矫正、遮盖训练等,如CAM治疗仪、描画、穿珠子、穿针及刻剪纸等刺激视觉方法。在治疗过程中,随着弱视眼的
5、矫正视力提高,PR-VEP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陈振超[3]等和OnerA等[4]对弱视治疗前后进行的图形VEP对比研究显示,治疗后患儿视力提高,图形VEP振幅逐渐增高、潜伏期缩短。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斜视性弱视是临床上儿童最常见的三种弱视类型。本组采用综合疗法对不同类型的弱视进行治疗后发现,屈光不正性弱视有效组治疗前后PR-VEP的P100波潜伏期缩短较明显,尤其以早期为主,并且视力提高较快,治愈率高,证实在各种弱视类型中以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最好。国内田立君[5]等也认为各种类型弱视中,以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
6、最好。笔者考虑其原因可能:①屈光不正性弱视主要由中高度远视引起,部分为散光引起,多为双侧性,这类弱视由于两眼视力相近,视轴基本平行,多数为中心注视,而且弱视程度较轻,所以经治疗后效果较为理想;②屈光参差性弱视有效组治疗前后PR-VEP的P100波潜伏期也有缩短,但以后期为主,考虑为由于屈光参差所致双眼物象大小不等,在视皮质难以融合成单一物像,绝大多数为单眼弱视,严格遮盖健眼加其它治疗后,大多数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也有少数视力达不到正常者可能存在微小斜视,有中心抑制暗点,所以治疗时间稍长,起效较慢;③斜视性弱视有效组治疗
7、后PR-VEP的P100波潜伏期虽较治疗前有所缩短,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斜视性弱视的起因是双眼单视的紊乱和丧失,双眼单视的建立与眼位有密切关系,尤其内斜视因发病年龄早,抑制程度深,弱视重,故建立双眼单视困难较大,治疗效果较前两者稍差。研究结果显示弱视眼经治疗后视功能的好转不仅反映在视力的提高,而且更客观地反映在PR-VEP潜伏期的缩短,它表明了弱视治疗对视觉中枢神经元功能的恢复及其相互影响。由此可见,PR-VEP在弱视的治疗随访中较单纯观察视力变化更为有效[6,7]。定期对弱视眼进行PR-VEP检查可观察治
8、疗过程中弱视眼的视功能改善情况,评估治疗的效果和预后,争取达到最好治疗效果。参考文献:[1]杨景存,主编•眼外肌病学[M].第一版•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320.[2]陈程,崔海福,严兴科•弱视视皮层可塑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4):2669-2670.[3]陈振超,任庆芬.PVEP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