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780620
大小:56.3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8
《培养厌学体育学生学习体育积极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培养厌学体育学生学习体育积极性【摘要】目前,大学生中存在很多厌学体育的学生。本文从如何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结合改革教材内容、改革教学办法、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形式、提髙教师素质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厌学体育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关键词】培养厌学体育积极性【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069-01厌学体育,是指对体育活动的一种消极怠工行为表现。许多资料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是好的,动机是正确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着厌学体育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上
2、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勉强、考核只求及格、课外活动较少参加、没有喜爱的活动项目、怕流汗等。如何解决学生的厌学体育的行为,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转变学生态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转变学生对体育(身体锻炼)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的现象,忽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以致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体育成绩及格就行了。从而使得
3、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体育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二按照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由于学生家庭、生长发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例如在跨栏教学中,体质好、跨栏技术好的学生是越跨越有劲,但那些体质差的学生,怕跨不好、怕被同学笑话、怕教师指责,总是躲在别的同学后面或站在一旁观看。此时,教师要
4、因人而异,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不讽刺挖苦,奚落嘲笑,及时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随时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对体育的厌学倾向。三结合专业特点和时代要求,改革教材内容目前,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针对性和实效性考虑较少,往往只从规定课时与项目的搭配上作简单的调整。从目前实施的体育教学大纲中不难发现,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重复的较多,针对性、特殊性不明显,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特别是大学阶段,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成熟,一种综合
5、效用的体育价值观在学生中逐渐形成,兴趣广泛而讲求实效。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大学体育项目和课时搭配上就不能简单化,而要进行深入、周密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丰富多彩而又适合学生特点的项目,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各种不同的特殊需要。各高校在严格遵循教学大纲的同时,可根据各自的实际和专业,在体育项目的配置上,做些灵活而有效的安排。就我校而言,作为一所林业院校,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主要是林业工作,免不了要翻山越岭,因此,可多安排些越野跑、登山等内容。四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未见乐处,必不我学。”任何一门课程要获得成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
6、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呆板、机械,学生就会产生怠倦厌学行为。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语言风趣而含蓄,形象而生动,精炼而带有鼓励性,并结合教材内容,根据课堂实际,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就容易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另外,可根据大学生好胜心强和兴奋容易转移的特点,采用竞赛性、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在加速跑练习中,如果每节课都采用直线跑、纠正动作跑等常见的办法,学生就会兴趣减弱。如果组织他们进行组与组、队与队之间的“迎面接力赛跑”、“团结接力赛跑”,课堂就会出现你追我赶争上游的活泼气氛。五提高教师素质学生的直接感觉对象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7、是全面的。如果教师工作马马虎虎,上课松松垮垮,对学生放任自由,讲课精神不振,就会诱发学生对体育产生厌学行为。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强烈的教学事业心。同时,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有着直接而强烈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文明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此外,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练、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可引起学生对动作的直接兴趣,使之产生跃跃欲试之感。参考文献[1]邹继豪、季克异、林志超等•面向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M
8、].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2]王林、任少红.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若干问题探析[J]•教学研究,2003(3)[3]周丽萍、田雨普.关于我国高校体育课学习评价发展趋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