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探究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探究

ID:31774379

大小:59.88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1-18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探究_第1页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探究_第2页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探究_第3页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探究_第4页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探究摘要:人才培养质量离不开两个衡量指标,一是人才对社会的贡献,二是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二类本科高等院校,在不断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应不断探索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变化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本文从宏观方面探究了二类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制定标准和基本指标体系。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内涵制定依据体系研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0)中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

2、心任务。《纲要》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为了地方高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内涵式发展的理念下,依托地方特色,以培养专门人才为己任的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校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一、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高校到底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有不同的要求,也会产生不同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但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两个衡量标准,一是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二是是否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要求。根据这两个基本要求,结合马

3、克思关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理论,我们可以明确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以地方发展为依托的二类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必然面临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能够适应社会的变革与发展,能够投入并带动行业的改革与发展,能够适应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为自身不断创造合适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结合。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依据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成败的主要依据,如果一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服务社会,甚至不具备生存能力,那么这个学校的教育可以

4、说是一败涂地的。但是,不同的高等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有不同的定位,以培养能够服务基层的高级应用型地方二类本科高校为例,其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就应结合社会标准、学生自身的发展标准和学校的办学定位标准来制定。(一)社会标准社会标准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一个人才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一个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目前的社会发展是否具备较高的契合度,衡量的方面有许多,但宏观方面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社会生产力发展标准。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进行技术改革和科技更新的生力军。邓小平同志说: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首先应掌握在经受高等教育的新型劳动者手中。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己任的地方高等院校,首先应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所掌握的生产技能,不仅能适应社会、行业技术水平的发展,而且能推动该行业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一标准是衡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标准,如果教育不能带来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则终将被社会所淘汰。1.生产关系发展标准。生产关系就是劳动者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生产创造过程中,形成的劳动互助、合作关系。具体表现为国家的法律、政策、制度对劳动分配等关系的

6、调整。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高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当并且必须能够融入国家和社会制度、法律、政策之中,成为合格、守法的劳动者。如果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格格不入,违背国家法律和政策法规,则必然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3•社会文明标准。在高等教育精英化的时代,人们往往说大学生是文明的化身,这实际上反映了大学生在社会文化、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养,成为一种行为文明的象征和楷模。如今大众化教育下的大学生,其内在、外在的精神气质依然要符合社会文明的标准,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自我的精神价值追求。能够自觉自

7、愿地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以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衡量自己,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展示出蓬勃向上的而不是萎靡不振的精神风貌。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其建立健康积极的精神追求。(二)人的全面发展的标准在倡导社会和谐、平等、自由的今天,公民社会的精神逐渐深入人心,对人的生存、尊严、精神的关怀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变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使高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1.人的劳动

8、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能力,不仅是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之本和谋生手段,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活动的全面性,表现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生产劳动与管理劳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统一。普通高等院校对学生劳动能力的开发,不仅要用合理完备的专业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