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749259
大小:56.4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17
《中医体质学在疾病预防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体质学在疾病预防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单位: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称:中医医师。邮编:653200【摘要】目的:伴随着近些年来中医的发展,对于中医疾病的诊断措施和治疗防方法均明显获得了显著改善,同时对疾病的预防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中医的辩证理论中属于中医体质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关键词】中医体质;疾病;预防;预后判断中医体质是在中医辨证理论下,以中医辨证标准进行体质的分类,对中医体质分类的构成因素、演变规律、体质形成特点、分类情况进行分析,同时依据体质特点进行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逐渐形成一门学科。学科的创建和理论知识对相关的疾病诊断和预防存在重
2、要的临床价值⑴。无论中医还是西医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均飞速发展,均以人为木,以发展早期预防疾病、准确诊断、针对性治疗为主要原则,所以对于现代医学依据中医体质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对于中医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1中医体质概论中医体质主要是中医辩证理论为主体,对人体质进行分类和研究,对中医体质的牛理特点和病理特点均进行详细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同时以中医体质分类对疾病的发病因素、发病特点、演变规律、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进行整理分析,同时形成一门学科。王琦指出,体质为生命生长过程中,因先天遗传、后天发展下形态和机构表现出的特点,主要以牛理机能表现、形态特点表现、及心理情况等综合、具有特点
3、的性质。此种体质特点能够更加明确的反应出在生命过程中,先天遗传疾病、后天获得疾病的发病情况、疾病抵御能力和对疾病预防措施倾向等规律⑵。2中医体质同疾病预防相关性近些年来,无论是西医学还是中医学,对于疾病从前以治疗为主,伴随医疗技术的逐渐发展人们对于疾病的预防也提高了重视,具美国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随机选取健康实验者200人,随机分组,其中100名不进行任何医疗预防知识的干预;其中100名对季节性高发疾病、传染性疾病、老年性疾病进行健康教育管理,对相关疾病的预防知识进行培训和普及。结果显示干预组实验者发病比例、发病程度、病程时间等均显著优越于不干预组实验者,(P>;0.05
4、)o对每个健康者1美元的预防保健投入,可节约治疗费用100美元,由此可见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中医理论中早就有“治未病”之说,同吋对中医理论预防疾病进行详细的阐述,由此可知预防疾病更加重要于疾病的治疗。对于相近的体质存在一定的疾病易感共性、同化、类聚等现象。《素问·逆调论》载:是人者,素肾气胜。《素问·厥论》载: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文中提到的“素”与“质”就是现今的体质。如《灵枢·五变》所说:“肉不坚,滕理疏,则善病风……,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痹……,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清·吴德汉在《医理辑要·锦
5、囊觉后编》中说:要知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易寒为病者,阳气素弱;易热为病者,阳气素衰;易伤食者,脾胃必方,易劳伤者,中气必损[3]。依据中医体质进行疾病的预防、同时对疾病的治疗措施、加速病程等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病的患者应依据体质特性,应用中医理论中“治未病”理念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减缓疾病的发生和加重,依据体质特性调节机体进行相关疾病的预防,例如存在过敏性疾病患者花粉症、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同患者的过敏性体质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同吋糖尿病、高血压、肥胖、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患者同痰多湿热体质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尤其对糖尿病、痛风等不能治愈疾病的治疗中,及时进行“治未病”理论
6、的预防措施,能够更加有效的减少疾病的发生因素、减缓发展和缓解主要临床症状。3中医体质分类中医体质重要的是分型,也是研究的关键,西医体质的分型主要是依据临床治疗经验联合家族遗传因素、生活环境因素、工作特性、相关疾病史等进行综合性分析后给予西医体质分型。中医体质分型除联合相关因素外还应结合中医诊断特性“望、闻、问、切”理论,对患者的体质进行明确诊断后进行分型。常'规分型有7分法为王琦所创、6分法为匡调元所创,同时还有9分法和12分法等分类。中医体质的分类标准主要依据机体的特性进行,例如痰湿型体质,可进行相关特性的评分(舌胖4分、胸闷3分、脉滑4分、下肢浮肿2分、痰多稀白1分、体重
7、上升3分等)、综合整理后进行分类。4结语在中医发展史中,明确发现疾病在不同体质病患中会存在不同的表现、同时发病比例、发病因素、病程吋间、疾病预防等均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同吋体质也决定着疾病的发病、稳定、转归等差异,同吋存在一定的倾向性。由此可见体质是影响疾病的重要因素,疾病的预后、病邪的盛衰、治疗措施是否得当等,均取决于体质差异。体质的作用主要决定于:增减正气的强弱,来影响疾病的发病吋间、缓解时间等。体质强者,对疾病的抗病能力强,抗病邪能力较高,对疾病的抵御能力较强,发病比例较低,一旦发病起病急、症状发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