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医上四逆散加味治疗45例小儿发热的疗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上四逆散加味治疗45例小儿发热的疗效孙晓燕(洛阳市消防支队卫生所河南洛阳471000)【摘要】目的:探讨中医上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木研究于2010年2月一2013年月对收治的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发热的患儿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采用中医四逆散加味治疗,对照组则采用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中显效24例,有效19例,总有效率达95.56%;对照组患儿中显效19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为82.22%0经统计分析发现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5,P<0.05)o研究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1.5±0.82)d]较对照组[(2.28±1.03)d]明显缩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2,P<0.05)o结论:四逆散加味治疗小儿发热的退热作用迅速而持久,可提高疗效及缩短病程,值得临床推广使用O【关键词】中医;四逆散;治疗;小儿发热【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3-0338-02木研究于2008年2月一2013年2月对收治的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发热的患儿90例
3、,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采用中医四逆散加味治疗,对照组则采用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2月一2013年2月在我所接受治疗的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发热的患儿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其中研究组患儿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11个月〜12岁,平均年龄(4.58±3.41)岁;病程1〜5d,平均病程(2.38±1.41)d;发热体温37.6°C〜3
4、9.7°C。对照组患儿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10个月〜12岁,平均年龄(4.52±3.43)岁;病程1〜5d,平均病程(2.32±1.50)d;发热体温37.5°C〜39.LC。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及发热体温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o1.2方法研究组以中药汤剂四逆散加味口服:柴胡、枳实各5g,白芍10g,炙甘草3g,山梔3g,生石膏15g,薄荷3g,白术、连翘各6g,射干6g,蝉蜕3g等。扁桃体红肿者加银花、牛勞子各偏腹胀者加陈皮九;大便干燥者加生大黄3g;呕吐者
5、去白芍加竹茹3g[l]o水煎服,每日1剂,取50〜100ml,分3次温服,3剂为一个疗程。对比组给予:静点炎虎宁注射液及头砲类抗炎药,每日1次⑵。1.3疗效体现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临床指导原则,来对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1)显效:用药24〜48h内体温开始下降(腋温降至37°C以下,不再冋升),2〜3日症状消失,体温正常,证候消失,理化项指标从异常恢复到正常;(2)有效:用药后48〜72h内体温下降38°C以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且大部分消失了主要证候,异常理化指标接近正常;(3)无效:用药后体温虽然下降,但不稳定或体温不降
6、,临床症状改变不明显,血常规无改变⑶。显效率+有效率二总有效率。1.4统计学方法本文应用SPSS17.0版软件包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数值变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对数据进行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o2•结果2.1治疗两组患儿的效果对比研究组患儿中显效24例,有效19例,总的有效率达到了95.56%;对照组患儿中显效19例,有效18例,总的有效率为82.22%。经过统计分析后发现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不仅远远超过了对照组,而口其差异非常具有统计学意
7、义(x2二3.95,P<0.05)o从表1中可看出具体结果。2.2两组患儿退热吋间比较研究组患儿的平均退热吋间[(1.5±0.82)d]较对照组[(2.28±1.03)d]明显缩短,而且其差异非常具有统计学的意义(t=3.32,P<0.05)o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3.讨论《证治准绳·幼科》云:“小儿之病,惟热居多”,发热,是小儿疾病中常见的一个症状,也是病邪与机体正气相互对抗的表现⑷。患儿既有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的体质,又有外感暑热之邪的病史,
8、故热邪传里.阳气内郁,湿热蕴滞,肝脾失调,实为导致发热持续不退的病因病机,故予四逆散加味治疗最好台拍,方中取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⑸;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