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714987
大小:57.6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17
《中学优秀教案-愚公移山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3《愚公移山》学案教师寄语: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矢口《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故事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彖,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
2、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二)学法引导查阅资料,了解《列子》及其作者。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细研课文,通过质疑、讨论等,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全文。(三)审美鉴赏别具匠心的对话美这篇寓言故事,虽是以事明理,但作者在人物语言的描写上颇具匠心。对话,不仅体现了人物各自的鲜明个性,而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其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
3、行、王屋何”,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两句句式相同,但内容、语气却有很大的差异。再如在情节的发展上,其妻的“献疑”、智叟的“笑而止之”等处对话,都对情节的发展起了恰当自然的推动作用。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文学常识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屮,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二、朗读课文,整体感
4、知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示例: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2、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1)通假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2)古今异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古:方圆;今:指方向或四个角都是九十度的四边形,六个面都是方形的六面体。)曽不能损魁父Z丘(古:并,尚且,连……都……:今:多指曾经
5、。)启百而不平(古:哪怕,怎怕;今:用表示反问语气。)(3)—词多义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句末语气词,可不译)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形容词,顽固、固执)吾义固不杀人(副词,本来)曾曾不若孀妻弱子(连……都……)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亡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4)词类活用A.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活用作状语,用箕畚。(5)特殊句式A.甚矣,汝
6、之不惠倒装句(主谓倒置),谓语前置以突出感叹语气,即“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B.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后置),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情。C.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第二课时三、问题探究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2、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叟”对举,有什么深意?3、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4、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四、拓展延伸“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五、课堂小结《愚公移山》是i篇寓言。对寓言的理解要通过故事叙述了解故事所寄寓的深刻含义。而不要纠缠这个故事是否“真实”,神话故
7、事是否与迷信有关,甚至用现代的眼光审视愚公的形象等。这些都与阅读寓言的本义有违背的。六、中考真题演练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氏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A.有不可
8、动摇的决心。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A.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2.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B・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