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699342
大小:56.2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7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咬文嚼字》文章主耍谈文学创作,全文贯穿着作者的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即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作者通过对每一实例的咀嚼,领悟到不同文字所蕴含的不同意味、不同思想情感,从而启迪读者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个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态度。其阅读难度相对较小,但是作为文艺评论和随笔这一单元的开篇,学生初次接触这类文学样式,阅读难度就增加了。二、学情分析通过学生自读,教者发现有一些学生一下子栽进了文本中的几个例子屮去,无法将这些例子归类,从而无法快速得出全文主旨。还有一些程度较好的学生,能够将例子分类,但他们不清楚例子与例子之间的关系,不明白
2、例子组合的规律,不明白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而不用那个例子。三、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圈划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和反复出现的词语来让学生自己发现文章主旨,理解文章的主旨。1.通过第一遍快速阅读文本后让学生复述重点这一方法,检测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程度,引导学生了解文艺评论的基本阅读方法。2.通过在第二遍阅读全文时圈划出评论性的句子,画岀文章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结构和主旨。(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抓评论性的关键句,引导学生理解例子和观点之间的关系。(三)教师通过对例子重新组合、替换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用意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四)借鉴吸收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多样性
3、例子的运用。四、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自己发现文章主旨。五、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了解例子之间的关系以及例子和观点之间的关系。六、教学设计(―)文本导入: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咬文嚼字”是什么意思吗?那么它在文中又有哪些意思呢?目的:①引导学生调用原冇知识分析“咬文嚼字”;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全文。(二)教学过程1•教师来回巡视,不作指导让学生自读全文,检测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程度。2.请学生复述自己能记住的重点。有的学生能讲出文章重点,有的学生讲的是文屮琐碎的例子。请能讲出文章重点的学牛介绍自己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阅读文艺评论要看评论性的句子,不能只图看好玩有趣的例
4、子,否则就是盲人摸象,形不成整体框架。1.请学生再读全文,要求圈划出文中评论性的句子并画出文章的结构示意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那么,这篇文章是不是就读懂了呢?学生三读全文找出口己不能理解的地方。①学牛提出的问题:既然文中使用的《屈原》《水浒》《红楼梦》的例子都是分析“你是”、“你这”,为什么第一段用《屈原》的例子?教师引导:请学生找到评论性句子,第二段第一句话“这是炼字的好例”。“屈原”一例的主要内容其实应该是“郭沫若改字”,这个例子是紧扌II“调整”二字论证的,而《水浒》《红楼梦》中的例子是为了辅助分析“是”和“这”的区别。②学生提出的问题:既然“你是”和“你
5、这”已经能把“咬文嚼字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一观点讲清楚了,为什么还要写“李广射虎”和“推敲”这两则事例呢?教师引导:请学生看第三段“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然不变”这句评论性句子。学生发现不同的句子虽然可以表达同一个意思,但因为事件叙述措辞不同,透露出来的思想和情感也不完全相同。“你是”、“你这”属于情感表达措辞不同。③学生提岀的问题:可以用“春风又绿江南岸”來替换“推敲”吗?教师引导:请学生找到“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这句话。学牛明白了“绿”只能营造画面的美感和动感,而“推”和“敲”论证的是措辞不同营造的意境也不相同,所表达的
6、思想和情感也不相同。①学生提出的问题:文章第二部分与前文有什么联系呢?教师引导:请学生看第六段评论性句子“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指明上文三类例子因措辞不同而造成思想情感不同的原因,同时提岀阅读中要善用联想意义,写作中要杜绝“套板反应”。小结:咬文嚼字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你这”和“你是”一一情感表达措辞不同李广射虎一一事件叙述措辞不同“推”和“敲”一一意境营造措辞不同咬文嚼字的重耍性:善用联想意义一一阅读反对“套板反应”一一创作1.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是文艺随笔,以漫谈的方式,与读者促膝而谈。运用了举例子,做比较等论证方法阐述
7、了自己的观点。(三)作业设计请从你读过的诗文中举一个善用字的联想意义的例子,仿照本文的写法进行分析,要求:字数400字。【教学反思】反思导入:《咬文嚼字》有很多优秀教学设计,这些教学设计往往是从一个著名的“用字”事例导入。比如让学生体会“春风乂绿江南岸”的“绿”的妙处。这样导入,很容易局限学生的思维,他们会带着老师的思路去看文本,这样不仅容易局限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容易养成学生阅读文章的惰性,不容易暴露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在这篇教学设计中,笔者的导入非常简单,只是告诉学生这篇文章的咬文嚼字和其本来词语的意思不一样,究竞怎么不一样,只有通过自己的阅读去发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