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产科胎膜早破的临床护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产科胎膜早破的临床护理刘春梅(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拉西瓦卫牛院青海贵德811703)【中图分类号1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J1672-5085(2013)22-0336-01【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胎膜早破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胎膜早破孕妇1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临床护理方法。结果12例胎膜早破患者阴道分娩9例,剖宫产3例;其中合并胎儿宫内窘迫综合征者3例,卵巢囊肿者1例,巨大胎儿者2例;所有患者均成功生产,无死亡病例。结论对胎膜早破患者实施适当的护理措施可起
2、到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的效果。【关键词】胎膜早破护理方法在临产前胎膜破裂,称为胎膜早破,其对妊娠和分娩均有不利影响,早产率及产褥感染率升高,破膜后48h分娩者,产妇感染率为5%〜20%,也可使宫内感染率升高,吸收感染羊水可导致胎儿吸入性肺炎;由于宫内感染和脐带脱垂使胎儿窘迫及新生儿肺炎,围生儿死亡率均显著升高。临床上应针对胎膜早破的发生做出相应护理措施,下面就我院近年来对胎膜早破患者的护理经验做出相关阐述,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胎膜早破孕妇12例的临床资料,木组患者年龄
3、22〜37岁泮均29.8岁;孕龄33〜40周,平均37.8周;其中初产妇6例,经产妇6例;单胎11例,双胎1例;阴道分娩9例,剖宫产3例;其中合并胎儿宫内窘迫综合征者3例,卵巢囊肿者1例,巨大胎儿者2例;所有患者均成功生产,无死亡病例。2护理方法2.1心理护理对患者及其家属施行胎膜早破的健康教育工作,使其了解自身的妊娠情况及可能出现的危险,避免任何可能诱发胎膜早破发牛的情况出现;安慰患者,放松情绪,情绪的紧张会增加胎膜早破的发生率,只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可以使患者安全生产;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提出适合其年龄、胎龄、胎次、胎儿体
4、重大小等各方面的合理建议,争取孕妇及家属的共同配合;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制定治疗及护理计划,对自身病情有所了解,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健康宣教吋应适时纠正一些错误的观点与认识,从而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焦虑心理。2.2妊娠期护理对患者进行产前生活指导,避免在妊娠后期性交,避免剧烈运动及不适宜的体力劳动,避免过度劳累;避免负重及器物撞击腹部;对于宫颈内口较为松弛者,应在妊娠14周〜22周时行宫颈环扎术;注意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避免情绪过分激动和紧张;及时发现胎位异常并施行矫正;教会患者掌握放松技巧;对患者实施饮食计划指导患者进行营养饮食,以
5、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较为虚弱的患者可施行每日间断吸氧2次海次30分钟,以改善胎儿血氧的供应状态;保持室内的空气清新,每日进行2次紫外线空气消毒,并通风2次,每次30分钟,病室保持安静以利于患者能够保证充分休息;遇有羊膜炎,不考虑胎龄大小应立即终止妊娠,若未临产,胎儿已足月可观察12〜18h行引产或剖宫产术,对于胎龄小于30周者,不宜保胎而应立即行引产术。2.3生命体征监测通过听胎心记录破膜吋间,定吋进行羊水颜色、形状及量的观察及记录,对有异常者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对患者每4小时进行1次体温测量,注意体温是否正常、羊水混浊及胎心
6、的变化情况,观察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变化,预防产后并发症的发生;避免不必要的肛诊及阴道检查,如病情确实需要,则要严格进行消毒,实施无菌操作。2.4临产前护理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对于胎位不正及胎头高浮的患者应采取侧卧位或头低脚高位;临床前要时刻注意孕妇胎心及宫缩的情况,疑及脐带脱垂者可做阴道检查确认;保持孕妇会阴部位的清洁干燥,禁止灌肠,外阴部可用消毒无菌巾进行清洁;遵照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可给予地塞米松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续使用2d,可促胎肺成熟;给予催产素5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每分钟8滴,严密观察
7、产程进展情况;对于胎头未入盆者应绝对侧卧休息,防止脐带脱垂;对于足月孕妇破膜12h以上而仍未临床者,应考虑引产,破膜24h以上者,如引产无效,应及时报告医生,决定进一步采取措施。2.5产后护理产后6周到门诊做产后健康检查,包括以下内容:测量血压、子宫复I口情况、腹部及外阴部刀口愈合情况,了解泌乳及喂奶情况,并给予避孕指导。如持续阴道流血超过6周或有发热、血块、异味等及时到医院就诊;产褥期内禁止性生活,于产后6周起采取枳极有效的避孕措施,如有并发症,应作必要的化验检查。3小结胎膜早破可由于胎位不正或头盆不称先露部不能衔接,羊水
8、囊因受压力不均而引起破裂,亦可因羊膜裹下极炎症,胎膜脆性增加而造成。胎膜早破容易引起母体发生宫腔内感染、早产及脐带脱垂等。临床上对胎膜早破患者进行必要的产前教育、进行定期的产前检查,实施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可减少胎膜早破的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参考文献⑴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6版•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