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4种实验室检测方法对儿童梅毒临床诊断价值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4种实验室检测方法对儿童梅毒临床诊断价值研究[摘要]目的对疑似梅毒儿童的临床检测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为儿童梅毒临床诊断提供充分全面的检测诊断信息,为临床治疗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徐州市儿童医院2010年4月〜2012年12月门诊及住院141例0〜3岁所有疑似梅毒儿童的血液标本进行分组,其中婴儿组(0〜[Keywords]Childsyphilis;Serologyexamination;Newbornsyphilis儿童梅毒主要是由于在宫内感染引起的先天性梅毒,少数可通过哺乳、输血等接触而传染。梅毒螺旋体
2、易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先天性梅毒,对胎儿及新生儿造成不良影响[1],小儿梅毒严重影响小儿的身心健康与发育,是一种严重影响婴幼儿身心健康的疾病。近年来,梅毒感染率逐渐增加[2-3],其防治现已成为十分重要的社会和医学问题。梅毒发病率不断增加,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4]o小儿梅毒诊断主要从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几方面进行。诊断梅毒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实验室检测是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也是监测和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如果由于临床医生不理解梅毒化验结果过分夸大梅毒感染的病情,可能造成新生儿家
3、长对新生儿治疗的放弃,这些都可能带来医疗纠纷,也严重损害儿童健康。为了提高实验人员和临床医生的对儿童梅毒的实验诊断的充分正确认识,从而探索出经济的、合理的儿童梅毒实验诊断方法及评估最合理的小儿梅毒实验报告,为临床和患者家长提供充分全面的小儿梅毒实验诊断信息及科学、正确、合理有效的沟通技巧从而避免误会做出贡献,特对近两年徐州市儿童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的141例疑似梅毒儿童的检测诊断数据进行分析研究。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临床资料均为2010年4月〜2012年12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0〜3岁141例患
4、儿,婴儿组(0〜先天性梅毒患儿出生时66%无临床症状,多在出生后4〜8周出现症状[9],梅毒血清学试验是先天性梅毒诊断的重要依据,在平时工作中可能先用ELISA方法检测筛查,出现阳性要用TPPA方法确诊,高度怀疑梅毒者要3个月后随访复查。因此在临床诊断中不能仅凭新生儿血清学检测是阴性就断定没有感染。由于标本的原因新生儿的检测经常有假阳性,因此复查对新生儿的感染的判断非常重要。在141例疑似梅毒中,至少有1种血清学实验阳性,经过随访复查排除86例梅毒感染,本研究分析证实了儿童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是诊断梅毒的重要依
5、据,但并非是唯一的。诊断梅毒时,梅毒血清学检测不能取代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认真的体格检查。只有在详细的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梅毒检测结果,医生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因此,患儿在看病时,千万不要因为一些原因而隐瞒儿童父母的性生活史,从而影响医生的诊断,贻误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的发生。血清学试验用作先天性梅毒的辅助诊断,其首要问题是将无症状感染婴儿从非感染婴儿区别开来,这些婴儿的母亲梅毒血清试验阳性,困难在于不能将母亲体液免疫反应同婴儿的抗体反应相区别,因为母亲血清学诊断常常又存在着假阳性。梅毒的诊断应十分
6、认真仔细、因为它和许多其他疾病的表现有相似之处,表现多样,复杂且病程很长,有很长的时间处于潜伏状态,诊断时必须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化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必要时还需进行追踪随访,家庭调查和试验治疗等辅助方法[10-11]O加强对小儿后天梅毒重视,在55例确诊病例中有3例后天梅毒,其中输入血液制品感染1例,由于与大人密切接触生活感染2例。因此当看到小儿梅毒报告阳性时,应考虑全面,不要只考虑胎传梅毒。[参考文献][1]WalkerDG,WalkerGJ.Forgottenbutnotgone:theconti
7、nuingscourgeofcongenitalsyphilis[J].LancetInfectDis,2002,2(7):432-436.[1]CabeA,RollinB,Pierre-FranoisS,etal.ReemergenceofsyphilisinMartinique,2001-2008[J]・EmergInfectDis,2010,16(1):106-109.[2]FarhiD,DupinN.Syphilis,10yearsafteritscomeback[J].AnnDermatolVene
8、reol,2009,136(12):859-860.[1]陈涵强•新生儿先天性梅毒52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9,14(1):22-23.[2]刘保林.ELISA与RPR法检测梅毒抗体结果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13):2493-2494.[3]陈华英,林伟华,梁金明,等.三种梅毒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热带医学,2008,8(4):652-654.[4]姚卫,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