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688139
大小:54.3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7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动力髓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动力髄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8月至2010年9月于我院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支架外固定组)49例,观察组(动力體螺钉内固定组)47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0.6±7.5)min、骨折愈合所需平均时间为(72.1+15.4)d.恢复情况为差的患者比例为4.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力髓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更优的临床效果。【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
2、;动力髓螺钉内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在骨科临床上是多发病及常见病,目前多选择手术治疗,笔者分析了动力體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08年8月至2010年9月于我院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支架外固定组)49例,观察组(动力髓螺钉内固定组)47例。观察组男30例,女19例,年龄跨度为31〜83岁,平均年龄(52.4±17,3)岁;对照组男29例,女18例,年龄跨度为34〜82岁,平均年龄(53.2±17.5)岁。两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1.2方法动力髓螺钉内固定手术方法:
3、患者采用仰卧位,垫高患肢的骯部,切口为弧形,位于髓关节的外侧,切开皮肤及酸胫束,在股骨大转子处呈“L”将股外侧肌、臀中肌联合肌腱的前1/2切开,剥离,暴露出骨折断端。解剖复位骨折块,临时固定应用克氏针,在X线的监视下将动力髓螺钉固定于股骨干上。确认固定良好后冲洗手术伤口,留置负压引流管,将手术切口依次关闭,手术完毕。1.3评价标准评价疗效的标准:手术以后,对所有患者随访半年T年,髓关节无疼痛,能够正常活动,受伤前的自理能力完全恢复为优;骯关节轻度疼痛,活动度超过正常的80%,日常生活及工作不受到影响为良;轆关节中等疼痛,活动受到限制,日常生活及工作受到影响为中;ft关节重度疼痛
4、,活动受限明显,内固定失败为差。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x2检验,P较0.05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比较两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所需时间,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0.6±7.5)min、骨折愈合所需平均时间为(72.1±15.4)d;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66.3±9.4)min、骨折愈合所需平均时间为(104.6±20.3)do观察组手术时间及骨折愈合所需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o2.2两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疗效比较随访两组患者半年-
5、1年时间,结果观察组恢复情况为优、良、中、差的患者例数及比例分别为21(42.9%)、14(28.6%).12(24.5%)、2(4.0%);对照组恢复情况为优、良、中、差的患者例数及比例分别为15(31.9%)、13(27.7%)、8(17.0%)、11(23.4%)o观察组恢复情况为差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o3讨论在老年人中,股骨粗隆间骨折大约占全身骨折的1.5%。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年人社会活动的增加及生活质量的提高,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逐渐增加[1]。传统的保守治疗方式需要长期卧床牵引,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病率。对于大于65岁的老年患者,保守的
6、治疗方法仅能够使半数患者恢复生活自理、1/4的患者恢复伤前水平,而采用手术方法治疗,超过80%的老年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可达到满意。通过手术治疗,患者可以实现早期活动,治愈率得到提高,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应降低。动力骯螺钉内固定可靠,对于大部分的粗隆下及粗隆间骨折均适合。其优点主要有:螺钉能够在股骨头内产生较强的固定作用,即便患者无明显的骨质疏松能够产生有效的固定作用,套筒内的滑行机制可以使轆臼及股骨头免受螺钉穿透的危险,负重压力并非传导至内固定物,而是直接传到到骨[2-3]。骯部周围肌肉承重及收缩时能够通过滑动装置及动力骯螺钉产生动力性的加压效果,手术以后仍能够保持,因此能够使骨折保
7、持嵌紧,对骨折的愈合产生促进作用。参考文献[1]李永忠,柳景红.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40例.中国医药指南,2010,8(13):227-228.[2]方万舜.DHS内固定治疗35例老年股骨粗隆问骨折.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14(2):2237-2238.[3]廖沂涛.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外医学研究,2010,8(13):156-15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