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679614
大小:5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17
《从句群走向高品质的语文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句群走向高品质的语文教学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福雷(特级教师) 吕叔湘先生说过:“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我们不禁要思考,“过关”的语文素养应该是怎样的?可以肯定,“过关”的语言素养绝不是一个词,一句话所能承载的。但事实却是,学生通过六年的语文学习,只是获得了一些词汇而已。学生大多不能将一段感受写明白,说全面,更不要说有多少的感染力了。他们的语言多是碎片,思维跳跃多变。这并是学生的思考力,表达力有着先天的不足,反观课堂,问题都在我们的教学中。课堂上师生问答多是语言碎片式的你
2、来我往,填空式的你引我接,学生只需用一个字,一个词,至多一句话便足以应付。长此以往,自然只能说一句话,好一点的说二三句话。更糟糕的是,语言表达缺乏条理性、逻辑性和丰富性。因此,只有从根本上转变“吐哺式”的浅易表达为“句群式”的高效表达,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让“怪事”远离语文课堂。所谓“句群”,又叫句组,是几个在意义和结构上有密切联系的各自独立的句子组成的言语交际单位。句群中的几个句子不是任意摆放的,而是靠一定的语法手段(或靠语序,或靠关联词语)组合起来的。句群中的句子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中心语义。句群是介于句子与段落之间的最大的语法
3、单位。句群的内部有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假设、条件、因果、目的、解证等关系。高质量的句群就能构成高质量的段落,最终促成一篇优秀的佳作,或是精彩的口语表达。如何训练句群呢,以下几种方式可作参考:一、研磨复述——打开句群的秘道句群是一个语法概念,它至少由二句话组成。一个复杂的句群就是一篇小文章,它是将词法、句法、修辞、逻辑和章法融为一体的“综合工程”。引导学生研磨句群就是发现典型句群背后的条理性,逻辑性和丰富性。一篇文章中总有一些句群具有典型性,或是示范性,这些句群严格地按照起承转合的路径行文,表意。这就需要研磨句群表达形式上的秘
4、妙,并通过复述等方式内化为学生的能力。《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中的第一小节就是规范的值得研磨的句群。“说到恐龙,人们往往想到……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作者没有直接将结果呈现给读者,而是先列举了一系列人们印象中的恐龙和鸟的形象。这是“起”。“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作了承接,既是对前二句的顺承,又引起后面新转的内容。“但”便是“转”的标志,真的毫不相干吗?不是的,“近年来发现的……”最后是恐龙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将结果和盘托出,此为“合”。短短100多字,三个长句子,就暗含着起承转合的内在逻辑。学生可以分组复述“起”“承”“转”“合
5、”四个语段。在复述中内化句群内部的逻辑和关系。二、示范引领——提供句群的范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谈到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时曾指出:“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我以为,对于叶老这句话要从二个方面来理解。一则是不要用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自学。二则是在学生力不能及的时候,教师必须开讲,并且要“畅讲”。所谓“畅讲”便要放开讲,讲得精妙,讲得充分,给学生以情感的冲击和语言的示范。这样的讲大多都是有“备”而来的。一旦在课堂上开讲,就应准确、精练、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的教学中,要真正理解为什么他能在付出毕
6、生的心血撰写,特别是在受到酷刑之后仍然“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说出一段情深意切的句群,将会给学生强烈的激发和具体可感的引导,提升亦成为可能。“那巍巍的青山记得——那残留的灯芯记得——那无数支用旧了的毛笔记得——他心里有一个梦诱惑着他,那是——父亲的叮嘱音犹在耳——难怪鲁迅先生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当教师这样的句群呈现在课堂上时,学生怎能不心潮澎湃,感同身受呢?在学生日后表达的某个时刻,就有可能将这样的语言和结构自然迁移
7、,有机运用。三、铺设阶梯——搭建句群的支架用句群表达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高层次的语言训练。它不仅需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并且能将所以然说清楚,写明白。这常常需要我们给学生铺设由低到高,或由远及近,或由易到难的一个个阶梯,使之能攀缘而上,逐级提升,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对于说句群的训练,就是要给学生提供说的思路,包括思维的方向,层次,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所涉及到的相关资源等,这些都是学生用句群表达的支架。...在《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中,明晰施工中所采用的二种凿井法几乎是每一位执教者绕不去的内容。在这里,弄清原理并不是本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8、,说清原理才是语文学习的要务。把开凿的原理说明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提供台阶。老师可以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假设教室就是当时开凿方案专家论证会现场,由学生作工程师介绍“自己”的开凿方案。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二种方法如何操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