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679172
大小:61.4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7
《以学生为本提高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质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以学生为本提高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质量摘要: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被动式教学,文章重点阐述了在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高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些做法和感受。关键字:教学质量;电子线路;猜测式;仿真软件伴随着我国人才市场对高质量的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高校对于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大胆探索,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被动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导的主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与学习潜能,探索出真正适应学生状况的教学模式。下面就谈谈我在长期的电子线
2、路类课程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一些成功做法和案例。一、高度决定视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尽管很用功地学习知识的每一个细节,可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本专业学科的知识构架、逻辑关系,对所学课程在本专业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却非常模糊,学习目标不明确。于是我就在课程的第一堂课首先向学生讲清该课程在本学科以及本专业中的地位,它涉及到前期哪些课程与知识,后续延伸性的知识是什么等等。此环节的另一个目的是传递给学生高屋建紙的学习思想:学习过程就像登山一样,不仅要深入到大山里,领略它的奇妙风景,更要有站在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视野。尤其是《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
3、基础课,该课程对学生建立电路类课程的思维以及学习兴趣至关重要。让学生明白该课程的地位,从而对学习此课程高度重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带领学生浏览教材目录,让学生大致了解所学课程的知识框架以及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这对学生宏观把握知识体系是很有帮助的。再比如《高频电路》,在教授新的章节之初,我都会提醒学生注意本章节在无线发送与接收中所处的作用和地位,使学生始终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局性的把握。二、从知识逻辑框架入手,以"猜测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理工类课程繁杂的公式推导难免使课堂教学陷于枯燥乏味。如何让学生能像打游戏一样主动出击并感受到乐趣?
4、我总结出一条经验:上课时多注意启发学生思维,通过“猜测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发掘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知识框架,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基尔霍夫电流定理与电压定理时,先启发学生关注基尔霍夫电流定理的逻辑框架,然后依照此逻辑让学生尝试推导基尔霍夫电压定理,学生就会发现这两个定理整体的思维架构其实是相同的,只时由于研究对象的差异,导致填充的知识细节不一样。如同盖房子,框架大同小异,只是具体的内部装饰不一样,导致每个房间都呈现不同的功能与特色。再比如“节点电压法”,如果以“网孔电流法”的思路框架为基础,通过对比发问的形式启发学生理解
5、节点电压法,学生接受得就很快。同样,电流源与电压源的特点、受控电源与独立电源、电感与电容的特点都可以按照此种思路讲授,取得了不错的课堂效果。三、强调知识的拓展与延伸《电路分析基础》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之一,不像其他专业课有非常明确的应用目标,它的应用价值更多的是通过后续的相关专业课体现出来。可学生一般较为急功近利,更关注知识即时的实际应用价值。所以,实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注重知识应用层面的讲解,对吸引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会大有裨益。比如在《电路分析基础》的分压与分流讲授后,可增加机械式万用表与数字式万用表电压
6、、电流、电阻量程扩展的工作原理;同样,将受控源与三极管、场效应管的等效电路联系起来,学生对受控源这个模型的理解就不觉得是空中楼阁了;讲授直流电压与电流的求解时,以《模拟电子技术》中晶体三极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求解为范例进行讲解。再比如交流信号的讲解中加入吹风机的应用,阶电路中加入楼道延时开关的应用等等。总之在平时的讲课中将所学课程在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甚至高频、传感器、信号与系统课程等中的应用穿插其中,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应用,学生都会听得津津有味。四、鼓励学生提问,通过提问与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讲授方法在长期的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经验,学生提出的问题常常是老师不
7、以为然的地方,这种反差的产生其实不难理解。学生只能按照所拥有的知识背景和思维能力去理解,而长期讲授课程的教师对课程已经非常熟了,导致对问题的理解方式会和学生之间存在偏差。但是教师要始终记得教学的任务是如何让学生能尽快地深入理解,那么就需要老师了解学生学习思考的逻辑,按初学者的思考逻辑讲授。通过鼓励学生不懂的地方及时提问以及作业暴露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授课方法,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支路电流法与网孔分析法的讲解,教师可能认为这两种方法不会产生混淆,但是在学生的作业与提问中我们会发现由于概念不清,学生经常会把这两种方法混用,于是我们及时调整教
8、学方法,可以以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发现它们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