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点思索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点思索

ID:31678766

大小:58.8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17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点思索_第1页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点思索_第2页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点思索_第3页
资源描述: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点思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点思索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对于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就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提升学生对文章的分析能力,明确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情感等。坚持整体感悟,让学生的感悟从主动积极的读书活动中自然流泻。感悟很零碎,这或许是当前语文阅读教

2、学的通病。东锤西敲,零碎且肤浅。如:有的老师上《草原》这一课,在学习第一段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段中哪些是描写景物的?把你最喜欢的那句话画出来,说说喜欢的原因。”我就觉得这些问题提的比较零散,不能突出这段的重点,学生带着这些较为零散的问题去读课文,他们得到的感悟也是非常零散的,片面的。最后的教学效果,就是让人感到支离破碎。其实这段文字就是描写草原的美丽景色的,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反复读,通过重点的词句来品味草原的美,并读出美的感觉来。让学生在潜心读书的过程中,去发现草原的美,体会作者对草原的喜爱,以及作者遣词用句的精当。书读好了,其他的问

3、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接着那位教师又提出:''翠色欲流是什么意思?”结果没有学生举手,教师就直接说出答案了。这就是教师的问题没有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造成的,学生没有深入品读语言,就不能获得情感体验,就不会有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好引发学生感悟的问题,给个性化阅读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很重要,它使整堂课的教学形成一条在内容上贯穿全文,在教学上贯穿始终的动态发展主线,同时也形成了一条言语的理解、生成、生长的主线。为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个性阅读的开展过程中就显得很重要了。我听过另一位教师的课,我认为他的问题就设计得很好。在《姥姥的剪纸

4、》这一课,我认为他的课就是从整体把握的。在这一课1〜3自然段的学习中,他是这样设计的:自由读这几段,用几个词概括一下姥姥的特点。问题直奔主题。学生读后很快就概括出了这两个词:“心灵手巧,广结善缘”。然后,该教师又从这两个词入手,引导学生读书并展开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一开始就抓住文章的主旨。后又问:“从哪儿看出姥姥的心灵手巧?”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本段的中心,感悟姥姥的心灵手巧,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体会“心灵手巧,广结善缘”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让学生在揣摩语言的同时更好地体味文中的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在学生脑海中生动化、

5、具体化。又如在五年级《我和我的祖父的子》这篇课文中,教师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祖父的园子是个什么样的园子?”让学生从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去读书,去感悟,去发现。这样就让人感到思路清晰,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o于是就有好多学生举手说:“自由的园子,快乐的园子,幸福的园子……”O然后教师又以读为主线,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作者所描写的自由的、快乐的感觉,联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在此获得了独特的情感体验,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只有真正走进文本,才能通过重点的词句

6、、重点的段落来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才能从中获得启迪和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从文章的主旨上进行引导,使学生一步步体味出文章的精彩之处,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深刻内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核心,即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从一节课的角度讲,如何正确快速地整体把握课文,是阅读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整体把握得好,等于打开了深入感悟课文内容走向课堂教学成功的大门。(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桥口小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