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方法,激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创新教学方法,激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ID:31671253

大小:55.9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17

创新教学方法,激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_第1页
创新教学方法,激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_第2页
创新教学方法,激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_第3页
资源描述:

《创新教学方法,激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创新教学方法,激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四川省渠县天星镇第三中心小学王强【中图分类号】G731.36【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055-01受现有考试制度和小学教师一般任教的学科多等因素影响,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状不那么令人满意。只注重道德知识的简单灌输和行为的约束,忽视对学牛真实牛命需求的关注,没有建立学牛主体参与、全面发展的教学价值目标;教学方法呆板,“照木宣科”,学牛被动学习,教学效率低下;教学只停留在40分钟的课堂,不注意向课外延伸。凡此种种,十分遗憾。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根据学科自身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激活课堂,让学牛走进牛活,走进社会,寓学科知识于实践之

2、中,真正实现课程设置的总目标。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牛通过与自己牛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木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牛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牛存与发展的人。品德与社会课就是完成这一目标、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

3、要前提,是学牛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要站在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基的高度,加强改进教学工作,让它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二、创新方法,激活课堂,在愉悦中实现品德的体验内化教学方法是实现最优化教学过程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我们应当重视选择适当、有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1、创设情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吋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学生只有真正成为品德知识的体验者、品德行为的践行者,即成为真正的德育主体,才能实现德育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必须通过“自我”的教育,不通过

4、“自我”的德育,是形式主义的德育,学生只是“听客”或“看客”,很难产生积极性,这是学生德育主体地位的必然表现。亲身体验、参与过程是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参与社会能力的必要途径和手段,会引导学生更好的生活。如角色扮演会使人亲身体验他人的角色,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各种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情感。讲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从帮助别人中获得快乐》吋,设计让学生蒙住眼晴找座位、走路,用一只手收拾书包、扣衣服等情景,体验需要帮助的人的内心情感,培养学生助人的品质。上北师犬版六年级下册《对立,还是沟通》讲与父母闹别扭吋,让全班学生倒背重重的书包做各种事

5、情体验妈妈怀他的艰辛,加深对父母的理解。上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从一粒米说起》吋,让全班50名学生每人带来一粒米,当堂用天平称出垂约1克,然后算13亿中国人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粒米,会是26吨之多,足够全班同学吃5年。这一过程让学生“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从感性到理性教育学生要节约,不浪费,要爱护资源。2、讨论明理,联系生活做选择。课程标准指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的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在他们最熟悉的、最普通的生活情境中去

6、发现问题,组织讨论、辩论,引导他们思考生活中的问题,表达生活的感受,探究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就为孩子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这种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必将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必将引发他们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在上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假如生活中没有了诚信》时,从现实生活中的瘦肉精、地沟油、毒奶粉……说起,组织讨论、辩论,引导学生明白利益、危害孰轻孰重,诚信缺失任何人都不能独善其身,最后都会危害到自己,教育

7、学生诚信做人。3、实践内化,走进社会大课堂。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必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观察社会、认识社会,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是品德与社会课特点决定的,是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生活的有效手段,是课堂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是完成德育的重要形式。完全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