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脉书》到《灵枢经脉篇》——兼谈经络腧穴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从《脉书》到《灵枢经脉篇》——兼谈经络腧穴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ID:31665188

大小:56.4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16

从《脉书》到《灵枢经脉篇》——兼谈经络腧穴学说的形成与发展_第1页
从《脉书》到《灵枢经脉篇》——兼谈经络腧穴学说的形成与发展_第2页
从《脉书》到《灵枢经脉篇》——兼谈经络腧穴学说的形成与发展_第3页
资源描述:

《从《脉书》到《灵枢经脉篇》——兼谈经络腧穴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脉书》到《灵枢经脉篇》一一兼谈经络脸穴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张鹏飞长春市双阳区屮医院(吉林长春130600)[屮图分类号]R241.l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0)9-0110-02本文从对《脉书》与《灵枢?经脉篇》的比较,指出经络学说的发展脉络,并由此提出最初的经络学说的形成是由点到线的模式,再由线到点,形成现在的经络脸穴学说,并进一步预想,将来的经络脸穴学说的发展模式为:由点、线的量的积累,逐渐到面、到体的构架。“经络”一词是我们中国具有民族特色的一个医学词汇。尤其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经络一词被频繁地使

2、用着,没有被历史所遗忘,更显示出屮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作为世界优秀民族Z林屮的一朵奇葩的光辉意义。回溯历史长河,智慧的古代屮国先人们是如何发现经络的呢?我们先抛开这一问题,先看一看记载经络学说的古代书籍。比较完整地介绍经络学说的早期医书当数《黄帝内经》,其屮的《灵枢?经脉篇》则介绍了十二经、十五别络的走行,及在经络为病和治法。十二经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1]十二经都有分支别络,再加上任、督二络和脾之大络,

3、共十五络。[1]这便构成了人体的经络学说。由此亦可看出《灵枢?经脉篇》是东汉以前针灸医疗实践的一个总结、完善。这从上世纪的考古学发现可以得到证明。如西汉出吕后时期,江陵张家山247号墓出土的医书《脉书》屮,有关于十一脉的论述;文帝时期,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也是关于十一脉的介绍。现拟拿《脉书》与《经脉篇》做一对比,以此來窥测经络学说的形成,即前文提出的问题的回答。《脉书》中的十i脉分别为阳脉六个:足柜阳脉、足少阳脉、足阳明脉、肩脉、耳脉、齿脉;阴脉五个:足泰阴脉、足厥阴脉、足少阴脉、臂柜阴脉、臂少阴脉。

4、[2]这里可明显看出:钳阳为太阳,泰阴同太阴,钳阴亦太阴。下面我们以肩脉为例,看其条文:“肩脉,起于耳后,下耳,出肘内廉,出臂外馆上,乘手北。”[2]馆,通腕;北,通背。此条大意为:肩脉,从耳后起,下行,经肩,经肘内侧,从臂外手腕上出来,登上手背。查寻《经脉篇》与此路线大致相同者为手太阳经。原文曰:“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岀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外后廉,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额。[1]踝,指

5、手腕后小指侧高骨。由上可见,《脉书》原文中所体现出的“肩脉”只是手太阳小肠经的一个分支,口起止方向相反。由此,可见经络路线具有双向性,这在现代亦有报道。从此法继续查考得知,耳脉为手少阳经的一支,齿脉为手阳明经的一支,余者,大体与相应的手(臂)足,阴阳相对应。考《脉书》中的治病方法,以灸法为多,眨石为少。如“少阴之脉,久(灸)则强食产肉……”,“则视有过之脉,当环而久之”,“痈肿有农(脓),称其小大而为之石已(眨)”。[2]可见真正用得多的为灸法,眨石用来放脓的时候较多,而到了东汉吋期,从《内经》中可以看出是针法占据了主导地位。由是,可以做一

6、假想:在上古时代,由于火的发明,使人们得以驱寒冷,化腥臊。在使用为的漫长过程中,可能由于最初的某个个体的不慎或其它原因,使火直接接触肌肤或带有较高热量的石块或树枝等接触肌肤。由于漫长年代的时间积累,使得接触经络上的点而发生循经感觉传导的机率较大,在无数人次中可频繁的发生,引起热、冷、酸、麻、胀、重、痛等的感觉波动,并经验上治好了一些疾病。由于人的个体差异,使得这种循经感传的路线不可能完全一致,这一点由“肩脉”与“手太阳脉”的比较中可见一斑。而且据现代经络研究报道,用灸法刺激经络上的穴位所引起的循经感传的路线受热度的影响。热度高则路线长,热度

7、低则路线短。[3]这种个体经验的空间、时间的积累,其中重复的部位、路线较多者,便形成了经络的部分主干。至西汉《脉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时期,这种经验积累达到了一定量,便形成了十一脉的较粗糙的准系统理论。此时期,关于腌穴的提法并不多。我们可以想象,灸法的作用部位相对较大,那时的灸法尤甚,因而可能出现的循经感传常常为多条路线,甚至出现非循经感传(据报道,非经也有感传现象,只不过路线较短,大多限于体表较浅部位),[3]所以,腌穴的作用不明显。而且,感传一但出现,人们大多的注意力都被这种特异感觉所吸引,且感传在经络敏感人身上常可从

8、一经到另一经的连续传导,即使刺激的脸穴不同,感传的顺序、路线也可同样出现。[3]随着经络的产生,人们开始不满足于灸法这种不太精确的治疗方法,眨石及金针逐渐发挥了其作用部位精确的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