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659716
大小:59.0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1-16
《苏教版选修《墨池记》教案5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专题三杂记墨池记曾巩编写:卞建容班级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2.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3.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二、资料链接(一)作者简介(1)曾巩简介 曾巩,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南丰县(今属江西省)人,杰出文学家。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登仁宗嘉二年进士第。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明、亳诸州。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宁府,享年六十五岁。后人称其为“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他与欧阳修等人一起,为
2、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归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作有《元丰类稿》,《隆平集》等传世。 (2)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晋怀帝永嘉年生,死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
3、很大他的正体世称“书之圣”。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中。 (二)文章简析本文是作者应抚州州学教授王盛之之请而写的一篇叙记。文章先由墨池的传闻推出王羲之书法系由苦练造就的结论,然后引申到为学修身要靠后天的勤奋深造的普遍道理。学习不能依赖天赋,必须刻苦努力,专心致志,曾巩这里的学习,并非单指学习方法,主要指的是道德的提高和深造。(三)结构思路第一部分(1-2节):首先说明墨池的所在,接着指出古迹不实,然后强
4、调不由天成,而须“以精力自致”由物及人,题小旨大,发人深省。第二部分(第3节):交代作“记”的缘由,讽喻宣扬不当。第三部分(第4节):交代写作时间、作者,属于“记”这种文体的固定体例。(四)文史知识(1)“三不朽”思想曾巩“重德”意识,源于儒家的“三不朽”思想,《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后世就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三者之中,立德最难,立功其次,立言最易。立德者,以德为为天下倡也,古之尧舜,为天下之立德者也;立功者,以功为天下利也,古之文、武周公,为世道之立功以利百姓者也。立言者,
5、著其说以导乎后人也,古之孔孟,著其书为后世所学者也。而三者俱为圣者也。(2)关于墨池的记载 除荀伯子《临川记》中有王羲之墨池的记载外,浙江省永嘉县积谷山中也有一个水池,池旁刻有米芾所题“墨池”二字,庐门归宗寺内也有王羲之的洗墨池,此外湖北蕲水(蕲春、浠水一带)等地亦有类似遗迹。这些遗迹有些当然是后人的附会,但也可见人们对王羲之勤奋精神的钦佩和仰慕之情。三、文言知识归纳1、正字音徜徉()()恣肆()()楹间()洼然()岌然()窈然()商贾()涵煦()啮食()畎亩()阿附()湍急()滃然()蘖而殇()()有恃无恐()刬削()2、通假字(1)教授王君盛恐其
6、不章也(2)刬削消磨3、古今异义(1)临池学书,池水尽黑(2)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3)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4)强之以为山(5)魁岸踞肆,意气端重(6)修既治滁之明年(7)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4、重点实虚词(1)临池学书(2)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3)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5)言必信,行必果(6)低眉信手续续弹(7)有池洼然而方以长(8)而尝极东方,出沧海(9)岂其徜徉肆恣(10)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11)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12)而使后人尚之如此5、词类活用(1)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2)而为樵夫野
7、人所薪者,何可胜数(3)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4)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6、特殊句式(1)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2)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3)而又尝自休于此邪(4)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5)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6)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7)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2006年高考湖南卷)《湖南文征》序曾国藩吾友湘潭罗君研生,以所编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属为序其端。国藩陋甚,齿又益衰,奚足以语文事?窃闻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易》、《书》、《诗》、《仪礼》。《春秋》诸经,
8、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即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持此衡彼,画然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