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8.1.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教案江苏省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唐佳倩一、教材分析本人所用教材为江苏教育岀版社,风凰职教《数学•第二册》。平面解析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平面几何问题的学科,第八章《直线与圆的方程》属于平面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它侧重于数形结合的方法和形象思维的特征,综合了平面几何、代数、三角等知识。本课是第八章第一节课,利用初中学习的数轴距离公式和勾股定理知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推导出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能产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二、学情分析学生是一年级纺织中专班,上课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计算能力薄
2、弱,对抽象的知识理解能力不强,但是对直观的事物能够理解,对新事物也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2)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结构特点;(3)能应用这个公式解决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2)通过公式的使用过程,让学生领会方程的数学思想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探究的艰辛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求
3、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难点:两点间的距离的应用。五、教法学法针对学生的情况,本人在教学中的引入尽量安排多个实例,多讲具体的东西,少说抽象的东西,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例题和练习的安排上多画图,努力贯彻数形结合的思想,讣学生逐步接受和养成画图的习惯,用图形来解决问题。同时在教学中经常用探究发现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六.教学过程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提问:(1)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数轴上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大家还记得是
4、怎么表示的吗?AB=1%2-xJ连接2点的线段长即两点间的距离。(2)大海中有两个小岛,一个在灯塔东60海里偏北80海里的A处,另一个在灯塔西10海里偏北55海里B处,如何知道两个小岛的距离呢?根据题目意思引导学生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以灯塔所在位置为原点O,正东方向为x轴正方向,正北方向为y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则A岛坐标为(60,80),B岛坐标为(-10,55)。2•构建新知得出结论已知卩1(乃,力)和卩2仗2』2),试求两点间距离(让学生思考,再引导学生求出特殊位置的两点的距离)XX2
5、1-71=V20y2IR&I=%-xj提问:(1)这Pl,卩2之间的距离怎么去表示呢?(2)大家仔细观察,这两点的距离有什么特点?(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然后代表冋答)这两点的距离实际上,一个是等于横坐标之差的绝对值,一个是等于纵坐标之差的绝对值。(3)那如果是任意的平而上两点,乂如何去求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引导学生相互讨论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向一般化转化.3.X、主Xq,7i72观察图形和条件,小组可以讨论,试一试写出任意两点间的距离。由勾股定理可得:
6、?^2
7、2=IP1QF+IP2QF即P1P
8、2=Jg一衍)2+(力一为尸注意点:和学生强调平面解析几何中距离的表示“丨丨”。先从位置特殊的点出发,然后再引出一般位置的点,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结论:已知平面内两点』),£(兀2』2),则1P必l=J(兀2-兀1)2+(y2-X)2语言叙述该公式(加深学生对公式的记忆)3.例题讲解习题巩固例1已知两点H(&10)N(12,22),求线段MN的长度.解:根据平面内两点I'可的距离公式,得
9、加
10、二/兀2_旺)2+(旳_卩)2二J(i2_8)2+(22_10)2二=4俪即线段MN的长度为4
11、廊.要求学生能对平而内两点间距离公式进行识记,讲解时不能省略,尤其数据代入,虽然简单,但是能加深学生印象。例2己知三角形的顶点分别为A(—3,0),B(0,4),C(4,1),求AABC三条边的长度,并判断这个三角形是不是我们熟悉的特殊三角形?学生与老师一起计算Mb
12、,
13、ac
14、,
15、bc
16、这3条边的边长,然后观察数据再冋答问题,教师在黑板上并画出图形。练习1.已知A(0,0),B(6,-8),求
17、AB
18、.2.已知C(3,-4),B(-1,7),求
19、CD
20、・3.已知P(丄,2),Q(-3,4),求
21、PQ
22、
23、・2学生分组并上黑板演示,教师点评。4•问题解决联系实际大海中有两个小岛,一个在灯塔东60海里偏北80海里的A处,另一个在灯塔西10海里偏北55海里B处,如何知道两个小岛的距离呢?(精确到0.01海里)注意:这是一题应用题,所以要答。5.举一反三深入研究例3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l,-l),B(b,3)且
24、AB
25、=5,求b.解:AB=V(l-W2+(-l-3)2=5b=4或者一2.通过探讨总结,深刻理解公式的特点,体会方程中“知二求一”的数学思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