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640925
大小:57.8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6
《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效果观察及护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效果观察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患肢踝上10厘米处扎止血带静注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方法将12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64例,普通组62例。对照组采用患肢踝上10厘米处扎止血带静注尿激酶,普通组采用生理盐水加尿激酶10万u静脉滴注。结果经过2周治疗,对照组及普通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75%和66.13%,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对比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o结论患肢踝上10厘米处扎止血带静注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已在我科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满意效果,值得同行们借鉴。【
2、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护理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如未及时治疗,将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甚至致残[l]o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下肢。所以良好的治疗及护理对患者的康复十分重要。我科采用患肢踝上10厘米处扎止血带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科从2006年1月-2011年8月共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26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63例,年龄44-85岁,平均年龄63.4岁
3、。126例患者骨科病人长期卧床38例,脑卒中瘫痪侧下肢静脉血栓63例,(据文献报告发生率高达50%)[2],心血管病患者由于疾病影响在家卧床10例,糖尿病患者5例,其他8例。其中左下肢为90例,右下肢为36例。临床症状均表现为下肢突然肿胀,伴疼痛。诊断标准均经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采用普通治疗方法(普通组)和扎止血带方法静注尿激酶(对照组)。1.2方法12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普通组,对照组64例,普通组62例,治疗期间均让患者卧床休息,布朗氏架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15-30度。患
4、肢关节每天进行主动及被动功能练习,以防止关节及肌肉挛缩。疗程7-10天,根据纤维蛋白原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调节用量或停止用药[3]。普通组:采用尿激酶10万n+0.9%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对照组:采用患肢踝上10厘米处扎止血带,于患肢末端静脉穿刺成功后推注尿激酶,止血带不松开,15-20分钟内推毕,用拇指纵形按压针眼直至不出血,5-10分钟松开止血带。1.3治疗效果监测肢体肿胀是血栓形成静脉回流障碍的最明显临床表现,判断治疗效果最直观的依据是肢体周径的缩小(表1)和患肢的症状好转程度(表2),测量患肢周径的方
5、法,以膝关节为中心,测量膝上15厘米,膝下10厘米周径,且与健肢比较。每日早晚各测量一次,普通组62例患者健肢平均为36.1cm,对照组64例患者健肢平均为35.6cm。1.4统计学分析所有病例按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记为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对照组较普通组痊愈的快,而且对照组住院第13日64例患者肿胀程度均消失,和健肢比肢体周径基本相等。从表2也可以看出,对照组64例经2周治疗显效38例,有效2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75%,普通组62例,经2周治疗显效28例,有效13例,无效21例,
6、总有效率66.13%o经统计学分析对照组和普通组对比差别有显著意义(PV0.05)。3讨论尿激酶属于溶栓药物,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发挥溶栓作用[4]。对照组采用方法是由于下肢深浅静脉交通支大部分集中在踝部,根据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的原理采用大剂量尿激酶冲击疗法,先于患肢踝上10厘米处扎止血带以阻断浅静脉,防止尿激酶直接流入大隐或小隐静脉,患肢末端静脉轻柔穿刺成功后推注尿激酶,尿激酶通过足部静脉网及深浅静脉交通支进入深静脉达到血栓部位发挥作用。4护理4.1心理护理因本病需要卧床休息,大多数患者产生焦虑心理,加上大
7、小便均在床上,增加陪护的工作量及患者本人不好意思劳累儿女,感到可耻,护士应做好心理护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消除思想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告之卧床只是暂时的,只要认真配合治疗疾病很快就会痊愈。4.2一般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需卧床休息1-2周,肢体位置高出心脏平面约20-30cm,开始起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缠弹力绷带,适当地压迫浅静脉,能促使深静脉血液回流[5]。禁止患肢按摩或剧烈运动以防血栓脱落,发生肺栓塞,从临床资料可以看出,骨科病人38例占总数的30%,脑卒中瘫痪63例占总数的50%,心血管病在家卧床占总数
8、的8%,上述病人均是长期卧床病人,所以长期卧床病人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而静脉血流迟缓,使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停滞于血管壁,形成血栓更是主要发病因素之一[6]。卧床期间定时改变体位,一般每1-2小时翻身活动,避免在膝下垫枕,过度屈髓影响血液回流,适当的作下肢活动,如膝、踝、趾关节的伸屈活动,举腿活动,但动作不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