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53例眼外伤的临床观察及护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53例眼外伤的临床观察及护理陈玉湘韩宁黄静(陕西省西安市解放军323医院眼科710054)【中图分类号】R473.7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8-0103-01【摘要】目的对眼外伤住院患者的相关因素做统计分析,探讨护理对各种眼外伤的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53例眼外伤患者的年龄、性别、眼别、致伤原因、性质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主要致伤原因有:拳击伤、木棍、利器扎伤、车祸致伤、化学烧伤、火器伤等,致伤性质为挫伤、眼睑皮肤裂伤、前房出血、泪管断裂、眼球破裂等,治疗后低视力者仍有33例。结论良好的护理措施与患者的牛存质量密切相关
2、。【关键词】眼外伤致伤原因护理体会眼外伤作为眼科的急危重症,大多瞬间发牛,对眼组织和视力具有严重的破坏性,并易因而致盲[1]。为了减少眼外伤的发生,适时掌握眼外伤的防治措施,以及在伤后能得到有效及时的救治,最大限度地挽救视力。对我院2008年1月〜20□年12月眼外伤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眼外伤患者为153例,162只眼。男118例,占77.12%,女35例,占23.88%0眼外伤患者年龄最小2岁,最大67岁,平均年龄32岁。右眼79例,占51.63%,左眼83例,占54.25%,双眼9例,占5.88%。开放性眼球破裂伤18例,占1
3、1.76%,眼球挫伤致前房出血26例,占16.99%,睑裂伤32例,占20.92%,眼挫伤37例,占24.18%,泪管断裂7例,占4.58%,其他23例,占15.03%。致伤原因:拳头、木棍占首位,主要因打架斗殴致伤;异物利辭伤居第2位,主要与违规操作及自我防范意识差有关;其次为骑摩托车摔伤,且伤势较重;其余为化学伤、火器伤等。2护理2.1心理护理眼外伤患者是在伤者无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遭受打击,因此,不论儿童还是成年人,无论是己伤还是他伤,受伤后患者高度紧张、焦虑、恐惧,迫切希望尽快得到处置,再加上陪护人员较多,情绪激动,故护±应沉着、冷静,首先安定
4、患者及家属的情绪,迅速安排急诊和急救,告知抢救策略。态度认真负责,护理技术准确熟练,以缓解虑者的焦急紧张情绪。进一步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解释病情、治疗方法及预后等。2.2休息较重的眼外伤要卧床休息,应提供安静、无刺激的环境,促进休息睡眠,如为前房出血,应取半卧位,有利于血流的吸收,瞩患者避免揉眼、打喷嚏、咳嗽、大声说话等,以防加重出血。对儿童可用读书、讲故事、听咅乐等办法使其安静休息,避免哭闹、蹦跳等活动,对检查坚持不合作的儿童,适当给予镇定剂,切忌强行操作而造成意外,避免碰撞头部、眼部,以免再次受伤。2.3饮食:给予营养、易消化的饮食,保持大便通
5、畅,以增强体质,有利于康复。2.4对症护理:①角膜刺激征明显,眼痛剧烈,可采用0.5%〜1%地卡因滴眼1〜2次,即止痛又便于检查治疗(但不宜多用)。②眼挫伤24小吋以内给冷敷防止再出血,24小吋以后热敷可促进出血吸收。③遵医嘱给镇静、止痛、止血、散瞳、抗感染、维生素类、皮质类固醇类、破伤风抗毒素等药,注意及时正确给药,并观察用药反应。2.5护嘱:应限制头部的震动、眼球活动,避免喷嚏、咳嗽、拧鼻、便秘等,以防止眼压升高加重眼外伤的病情。2.6病情观察:监测伤眼的视力、眼痛、眼压等变化,注意伤口有无分泌物、出血、感染、溃疡及愈合情况。2.7健康指导:①对视力下降者,应指导患
6、者掌握生活自理的方法。②指导患者/家属进行自我监测,如出现眼痛加剧、视力改变、虹视、健眼视力急剧减退等,及时就诊。③说明定期复查的重要性,掌握眼外伤治疗后的康复情况,防止并发症发生。④介绍眼外伤的防治常识。3结果153例患者(162只眼),治疗前视力低于0.05者72例(77只眼),占47.06%,出院时33例(36只眼),占21.57%o0.06—0.3者入院时44例(46只眼),占28.76%,出院时65例(67只眼),占42.48%o0.4以上入院时37例(39只眼),占24.18%,出院时55例(59只眼),占35.95%。4体会通过对153例眼外伤的护理观察,
7、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对眼外伤及吋、有效处理的重要性,恰当合理治疗、周到细致的护理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挽救视力起到关键作用。4.1避免医源性伤害。护±在护理患者时注意操作动作轻柔准确,保护患眼。包扎吋不宜过紧,压迫止血时要掌握好压力及压迫时间。滴眼时轻轻拉开下脸,避免药液直接滴到角膜上,要滴至下穹窿部。4.2对于眼外伤手术患者,术后感染如未能控制,导致眼球萎缩,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为防止交感性眼炎的发生[2],应密切观察健眼。4.3外伤的来源及严重程度决定病程和预后。对于病程长、预后不良的患者,要细心做好心理护理,并告知家属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