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生态文明

时代呼唤生态文明

ID:31596212

大小:3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5

上传者:U-1390
时代呼唤生态文明_第1页
时代呼唤生态文明_第2页
时代呼唤生态文明_第3页
时代呼唤生态文明_第4页
时代呼唤生态文明_第5页
资源描述:

《时代呼唤生态文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时代呼唤生态文明关琰珠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具体体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已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三大基本目标。生态文明的提出顺应了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必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更加成熟和完善,使中国领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不断推动世界历史向新的文明迈进。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 社会的进步必将体现在人类文明的发展。所谓文明,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与愚昧相对;物质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领域中创造的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与精神文明相对;精神文明,是指人类在文化领域中创造的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政治文明,是指人类在政治领域中创造的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依法治国、政府善治的显著成效;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是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形成的更高级的文明形态,主要表现为环境优化美化、资源持续利用、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和生存与发展“共赢”。其前提是经济高速发达、物质极大丰富,社会稳定和谐、精神高度文明,法治善治统一、政治高度民主。 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到生态文明的历程可以看出,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类已完成从物质财富的满足到精神境界的升华,现已从国家的法治、政府的善治,发展到尊重生态经济规律、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阶段,标志着人类社会步入了最高级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这是经历了无数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才得以实现的历史性的跨越式飞跃。生态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纵观世界历史,从生存与革命、革命与战争、战争与和平、和平与发展、发展与稳定、稳定与提高,提高与竞争到竞争与和谐,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鲜明的时代主题。横观意识形态,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全完善、政治文明的提出和生态文明的雏形,每次文明的升华都表明人类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有了新的认识上的飞跃和发展。遵循文明足迹,人类社会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发展到生态文明,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文明”一词早已为世人熟知,而“生态”一词则相对陌生,对于“文明”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就更鲜为人知了。事实上,“文明”与“生态”相辅相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人类如果不懂得历史、不研究历史、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并正确地走向未来。5 众所周知,无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玛雅文明,还是中华文明,都是发源于环境优美、土地肥沃和生态良好的大河流域。然而不幸的是,时至今日,除中华文明历数千年一直绵延到今天以外,大多数古老文明在兴盛繁荣和辉煌了几个世纪之后迅速走向衰落和覆灭,而且文明越辉煌灿烂,其存续的时间就越短暂,其平均生存周期只有40~60代人(1000~1500年)。这些古代文明之所以仅能成为美好的历史瞬间而不能延续至今,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在自身发展的同时,破坏了孕育和支撑其文明的生态环境,这种繁荣和发展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结果是“文明人跨越地球的表面,在他们足迹所及之处留下一片荒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正如伟大导师恩格斯告诫人们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这就是文明由盛至衰的根源所在。由此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时期是辉煌的、短暂的,而生态野蛮状态却是主导的、长久的。从生态学的意义上讲,所谓的古代文明史实际上也就是生态文明与生态野蛮不断抗争的历史。一部文明的兴衰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征服自然、浩劫资源、破坏生态并最终自食恶果的辛酸史。因此,走生态文明之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生态文明是化解生存危机的内在要求今天,人类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生存还是毁灭?这个哈姆莱特式的困惑再次困扰着人类。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不经意中,把潘多拉的盒子打开。未来的世界将会怎样,完全取决于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动,而真正的答案只有一个:“谁毁坏了生态,谁就失去了家园;谁保育好生态,谁就赢得了未来。”在这历史的转折点上,人们认识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极为重要,也是一个漫长的认知过程。唯物史观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客观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且处在不断变化的发展之中。而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每一种新认识都有量的提高、质的飞跃。从中国环境保护经历的艰难曲折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证实这一点:◆20世纪60年代,不承认污染问题,认为环境污染只是发达国家特有的现象,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不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20世纪70年代,开始了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主要是解决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的“三废”问题。◆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八项”环境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使环境管理由定性管理走向定量管理、由行政命令走向制度约束,环境保护开始向法制化迈进。◆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发表了《北京宣言》,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工作重心由单纯的污染治理转向全面的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上来。◆5 21世纪,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环境安全、生态安全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颁布,以及尽快实现“三个历史性转变”,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保护进入了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是我国环境保护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我们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在人口远远超过土地承载力、资源极度短缺、环境容量极度狭小的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却以高消耗、高污染的方式增长着:中国的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人均自然资源是世界平均值的1/2,单位产值的排污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几倍,劳动效率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经济不稳定的系数为世界平均值的4倍以上。与此同时,我国能源浪费消耗极大,每万美元消耗矿产资源是日本的7.1倍,美国的5.7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据统计,我国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约占40%,沿海赤潮的年发生次数比20年前增加了3倍,1/4人口饮用不合格的水,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中国占5个。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据世界银行测算,1995年中国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要占到当年GDP的8%;中科院测算,2003年环境污染使我国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到GDP的15%;2001年环保总局的生态状况调查表明,仅西部9省区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到当地GDP的13%。与此同时,环境污染也对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明显的危害。2005年,我国患病的人数已增至50亿人次,因健康不安全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8000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7%。当前,中国膨胀的人口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使空气、水、土地、生物等环境要素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发,生态承载能力下降,使民族生存空间收缩。有专家称,由于广大西部和生态脆弱地区难于承载现有人口,全国22个省市需要迁出1.86亿人,而能够接纳人口的广东、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浙江、福建、黑龙江、海南等省市最多只能接纳3000万人。届时全国将有1.5亿人口沦为生态移民。综上所述,如果中国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不及时转变观念,不尽快实现“三个历史性转变”,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生态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将可能出现在中国。因此,面对生存危机,倡导生态文明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化解人类生存危机的唯一正确抉择。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和谐发展如果说20世纪是革命与战争、和平与发展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竞争与和谐的世纪。回顾历史,20世纪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军事的竞争、经济的竞争,即国家实力的竞争;展望未来,21世纪的竞争将是优美环境的竞争、良好生态的竞争,通过文明竞争,实现全世界的“共赢”与和谐发展。遵循文明的历史足迹,原始文明依靠的是天然资源。在这一时期,人类的物质需求小于自然界的供给能力,没有剩余产品,没有剥削压迫,也没有阶级和国家机器。因此,原始文明的显著特征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自然生态处于简单低级的原始生态平衡状态。5 农业文明依靠的是土地资源。在这一时期,人类通过对土地的精耕细作,出现了剩余产品,使人口不断增加,分配不均产生了剥削压迫,随之也就出现了统治阶级和国家政权。因此,农业文明的显著特征是,总体来讲,人与自然基本可以和睦相处。但当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以及农业生产和物质需求超过土地承载力极限的时候,人与自然就处于极不和谐的状态,结果必然是自然界予以人类无情的报复。例如,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诞生的古巴比伦文明,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灌溉造成的;而在中美洲热带低地森林中发展起来的玛雅文明则是由于地力的耗竭而走向衰亡。工业文明依靠的是环境资源。在这一时期,随着工业的崛起和工业化进程的突飞猛进,人类从依靠单一的土地资源逐步转向依靠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矿产等各种环境资源。规模化的机器大生产使得劳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人类在物质财富高速积累的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也达到了历史的极点,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是空前绝后的,如震惊世界的20世纪50年代前后出现的“八大公害”事件。因此,工业文明的显著特征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而人与自然则处于极不和谐,甚至矛盾尖锐的对立状态。生态文明依靠的是智力资源。在这一历史转型时期,人类将吸取历史教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发展是硬道理”,生态文明并不是强调文明而忽视发展,而是以生态承载力理论为依据,在发展与文明之间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从过去以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类中心价值观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哲学观。因此,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和谐发展”,目的是生存与发展的“共赢”。生态文明的显著特征是争取竞争“共赢”的和谐发展。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通过对人类进化与历史发展的轨迹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生态的文明与野蛮之争起源于生态矛盾,而产生生态矛盾的根源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欲望,这种欲望则又根植于人类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即世界观。生态文明是生态伦理的社会范畴,生态文明观则是人类从整体着眼,以生态承载力理论为依据,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对其所生存的世界的根本的认识和看法,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基本的观点和态度。生态文明观建立在人类生态智慧的基础之上,它从以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类中心价值观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哲学观,强调的是和谐发展,即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建立了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关系,才能够真正摆脱野蛮走向文明,才能够真正走向生存与发展的“共赢”。在这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时刻,我们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创新思维观念,做到“三个历史性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创新思维观念。转变过去类似“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西风”,“不是黑就是白”,“不是对就是错”的片面的、绝对的、对立的思维观念,学会和运用从第三个角度、用第三种思维去重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即,从片面的、对立的“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或者“要保护生态环境就不能发展经济”5 的两种对立的误区中解脱出来,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以生态承载力理论为依据,遵循生态规律,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力求实现生存与发展之间利益最大化的“共赢”的文明发展之路。二是要做到“三个历史性转变”。即:加快实现从重经济增长轻生态环境保护转变为生态保育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生态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生态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三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科学合理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各种手段,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产业,使生态压力不超过生态承载力,即:资源的再生速度大于资源的耗竭速度;环境容量大于污染物排放量;生态抵御能力大于生态破坏能力;环境综合整治能力大于环境污染恶化趋势。以此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和生态建设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倡导生态文明,努力构建人与人和睦相处、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社会。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走向经济高速发达、物质极大丰富,社会稳定和谐、精神高度文明,法治善治统一、政治高度民主,环境优化美化、资源持续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生存与发展“共赢”的生态文明之路。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历史赋予每个地球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作者单位:厦门市环境保护局)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