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转型路径的再反思

科技期刊转型路径的再反思

ID:31571666

大小:56.18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1-13

科技期刊转型路径的再反思_第1页
科技期刊转型路径的再反思_第2页
科技期刊转型路径的再反思_第3页
科技期刊转型路径的再反思_第4页
科技期刊转型路径的再反思_第5页
资源描述:

《科技期刊转型路径的再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科技期刊转型路径的再反思摘要:关键词:第10页共10页科技期刊转型路径的再反思摘要:关键词:第10页共10页科技期刊转型路径的再反思摘要:关键词:第10页共10页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特别是移动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讨论持续升温,科技期刊的发展同样需要回应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现状的要求。颇多学者、从业人员参与到对新媒体时代下科技期刊发展的讨论,笔者认为现有讨论的议题大多集中在以下四大类:第一类是对科技期刊网站建设的现状调查分析[1~3];第二类是从技术视角集中讨论期刊发展如何回应互联网时代的技术要求[4~7];第三类是从发展的视角探讨科技期刊传统

2、模式如何与新生元素的融合[8~11];第四类是化用其他学科领域的概念或视角对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及其问题进行解释并提出建议[12]。当我们深入展开探讨的过程中,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日渐走进我们的视野,那就是我们往往可以围绕某一个角度为科技期刊在新媒体时代更好的发展献计献策,但是很多讨论往往难以回应办刊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呈现出学术讨论一派繁荣,而期刊的转型发展却遭遇瓶颈,困难重重。这种现象也提醒我们需要对现有的讨论进行反思。笔者认为围绕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发展的讨论应该围绕其实质展开:即高效服务于学术共同体,让学术成果高效传播,所有技术上的改进都应该是高效服务于科

3、技期刊内容传播的实质需求。而现有对新媒体时代下期刊转型的探讨多包涵一个假定:即当我们的技术改进了、方式优化了,科技期刊的高效传播就可以实现。这种带有极端现代主义的假定早在斯科特那里就被指出:理性的、科学的设计在实践中往往是失败的[13]。从客观上来看这种基于假定出发的技术或工作形式发生改变之后并不一定能够有效提升学术科研成果传播的高效性。我们可以从很多经验中印证笔者的观点:当门户网站建立起来之后很多板块都未投入使用;每个用户“被”关注了众多公众号,但同时公众号里面的内容又有很高的重复度,并不具备信息传递的高效性特点;最能反映这种唯技术主义讨论的局限性还体现在

4、学界对于新媒体的转型已经讨论多年,现有讨论中对于问题的讨论还是层出不穷,很多问题也是反反复复拿来讨论,在实践中并没有能够很好解决。这一现状也促使我们不能够仅仅简单站在新媒体技术特点的角度,或是站在编辑技能本身上来探讨这个问题,而是要从科技期刊发展的整体性角度着眼去思考相关主体如何参与实践,去实现科技期刊发展的所要实现的自身职能。我们需要尝试跳出现有的维度进行思考新媒体时代中的科技期刊为何要转型,以及要转向何处。但是单纯以编辑自身做好还是远远不够的。期刊编辑还需要回应用户、社会对于科技期刊的期待和需求。那么科技期刊工作者判定学术成果的传播是否高效?如何实现传播

5、的高效性?本文尝试通过对一个实践问题的分析切入,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思考,并提出一种潜在可行的思考维度,以更好的回应如何实现科技期刊在新媒体时代下更好的发展这一议题。1从一个经验现象切入:转型中的趋同1.1数学类期刊发展现状第10页共10页本研究利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XX版)中的信息,通过百度搜索、微博搜索、电话调查等方法,调查了17家数学类中文核心期刊的网站以及新媒体建设情况。在被调查的17家数学类中文核心期刊中有15家数学核心刊拥有远程投稿、审稿系统,占数学类中文核心刊的88.2%,其中的13家期刊可以通过期刊的门户网站浏览并下载过

6、刊全文;除了《中国科学•数学》期刊拥有微博账号(但是微博内容更新至XX年之后再无更新),其余的期刊均没有开通微博账号;调查中17家期刊均没有微信公众号。鉴于此,我们对这些数学期刊的新媒体发展现状的关注和讨论主要围绕其门户网站展开(见表1)。在我们深入的访谈和比较中可以明显地看到科技期刊工作者在投身到新技术的转型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趋同倾向。1.2关于趋同的讨论第10页共10页关于趋同的讨论主要是由新制度主义的组织领域开启,其中包含强意义和弱意义两种趋同产生机制的论述。迈耶和罗恩[19]从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入手解决问题,提出组织环境的二元性,组织需要关

7、注自身所处的技术环境与制度环境。而这种制度环境中所需要回应的核心问题就是合法性问题,如果组织无法实现对这种问题的回应,组织的目标可能从发展型目标转换成生存型目标[14]。迈耶将之称为“理性的神话”[19]。这一研究突破了经济学对效率关注的传统,开辟了“合法性”解释路径。相比于迈耶和罗恩的“理性的神话”,迪马乔和鲍威尔更多是在弱意义上讨论了合法性机制[15],提出了三种制度扩散的方式———强制性机制、模仿机制、社会规范机制[20]。后续学者也在迪马乔和鲍威尔对趋同机制研究上做了进一步的推进:霍恩斯柴尔德和曼纳[21]在《组织间模仿的模式》中提出组织制度扩散中的

8、三种模仿机制———基于频率的模仿、基于特征的模仿、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