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ID:31516209

大小:115.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1-12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_第1页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_第2页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_第3页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_第4页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摘要:在依据什么标准选拔人才的问题上,其争议在中国古代业已存在,宋代围绕改革科举制度的“取士”论争显得十分尖锐。到底是依据地域或者地理差别有区分度的灵活多样的分路取士,还是不分地域无差别地全国一张试卷“一把尺子”凭才取士呢?以司马光与欧阳修为代表的双方各持己见,互不让步。历史有时会出现惊人的“复制”和再现,这个问题同样反映在当下的高考划定分数线和录取过程中,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怎样更理性更客观地解决此类问题?可以从宋代的取士争辩中获得启示,提供借鉴。  关键词:分路取士

2、凭才取士宋代论争当代启示  宋代统治者在吸取安史之乱和五代分崩离析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采用“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十分重视科举考试,引导社会“士心所向”。甚至宋帝真宗亲作《劝学诗》砥砺士子勤勉读书和专攻科举。其诗曰:“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粱,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皇帝力推,国家重用,人心所向,名额增加,蔚然成风。在以什么标准取士和选取何等规格的人才问题上,或者说是凭才取士还是分路取士问题上,却出现了明

3、显的分歧,争论很激烈,其代表人物就是司马光和欧阳修。  一、司马光与欧阳修的“取士”观之争11  人才问题是国家治理中的大计,怎样考试和选拔人才涉及国家的诸多层次和诸多方面,最接近和最受影响的就是教育体系和官员的任用机制。司马光主张“凭才取士”,欧阳修坚持“分路取士”,各自力求寻求理由以说服统治阶层,达其“目的”以影响社会和世人。  1.司马光分路取士的基本观点  司马光主张分路取士,他认为:中国文化发展不均衡,仅仅依据凭才取士,便会出现考取人才的额员在地域上的严重不均衡,被取士人出于京师、国子监,而使一些偏僻之

4、地的举子滋生冒籍、买监牒等陋习恶习。1066年,司马光在《乞贡院逐路取人状》中阐明观点,批判了“凭才取士”制度。  (1)科考致使名额分配不均。国家科考,应从基层举荐,“国家间岁一开科场,诏下州郡,使之乡举里选,遣诣京师,复试于礼部。虽幽远之士,咸与其进”。事实上情况远不及此,名额截然悬殊。他指出:“然而天下发解,进士到省,常不下二千余人,南省取者,才及二百。而开封国学锁厅预奏名者,殆将大半。其诸路州军所得者,仅百余人尔。”因此,司马光认为名额不均致使科考不公,“于臣愚见,似有不均”。  (2)助长“追趣时好”不

5、正之风。司马光提出:“盖以朝廷每次科场,所差试官,率皆两职二馆之人。其所好尚,即成风俗。在京举人,追趣时好,易知体面。渊原渐染,文采自下。使僻远孤陋之人,与之为敌,混同封弥,考较长短,势不侔矣。”正是由于科场这些不良世风,更加剧了“城乡”之间的不公平,“今或数路之中,全无一人及第,则所遗者多矣”。11  (3)游学京师以应对科考。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非善为诗赋论策者,不得及第;非游学京师者,不善为诗赋论策。司马光指出:“以此之故,使四方学者,皆弃背乡里。老于京师,不复更归。”这些“备考族”借居京师

6、,又是什么生活状况呢?“其间亦有身负过恶,或隐忧匿服,不敢于乡里取解者,往往私买监牒,妄冒户贯,于京师取解。自间岁开科场以来,远方举人,惮于往还,只在京师寄应者比旧尤多”。  (4)科考及第不公失信于世人。由于诸多因素所致,京师及第比率远远高于地方,势必引起社会问题,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他指出:盖由每次科场及第进士,大率是国子监、开封府解送之人。则人之常情,谁肯去此而就彼哉。夫设美官厚利进取之涂以诱人于前,而以苛法空文禁之于后,是犹决洪河之尾,而欲以塞之,其势必不行矣。  (5)建议逐路以分数裁定取人。针对当时科

7、举取士的种种弊端,司马光提出“糊名”和分路取士。他说:“臣乞今后南省考试进士,将开封国学、锁厅举人试卷,?同糊名。其诸道州府举人试卷,各以逐路糊名,委封弥官于试卷上题以在京师逐路字,用印送考试官,其南省所放合格进士乞于在京逐路以分数裁定取人。”他还提出逐路每十人取一人,不满十人者六人以上亦取一人,五人以下则舍而不取。  2.欧阳修凭才取士的基本主张11  欧阳修也承认各个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文路思路各异。比如东南士子长于文辞,而报考人数远远高于西北士子。倘若按路份额取解的话,便会造成文化发达的东南地区,虽人才

8、济济,却因该路名额所限,取解比率大概1%,致使许多有才士子空怀绝技、淹于枥下。那么,文化欠发达的西北地区,因报考人数少而取解名额相对多,录取比率大概为十分之一,使才艺低劣者亦可滥竽充数,就会造成选官滥缪。欧阳修力斥司马光的“分路取士说”,撰文《论逐路取人札子》予以批驳:有臣僚上言分路取士,“虽已奉圣旨送两制详定,臣亦有愚见,合具敷陈。”以此阐明有关主张。  (1)凭才取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