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攻击行为及基于攻击理论的家庭教育策略

儿童攻击行为及基于攻击理论的家庭教育策略

ID:31515162

大小:10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12

儿童攻击行为及基于攻击理论的家庭教育策略_第1页
儿童攻击行为及基于攻击理论的家庭教育策略_第2页
儿童攻击行为及基于攻击理论的家庭教育策略_第3页
儿童攻击行为及基于攻击理论的家庭教育策略_第4页
儿童攻击行为及基于攻击理论的家庭教育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儿童攻击行为及基于攻击理论的家庭教育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儿童攻击行为及基于攻击理论的家庭教育策略  摘要:攻击行为是对他人身体或心理实施或试图进行的有目的的伤害行为,或者破坏物品的行为。本能论观点认为,攻击性是人先天所固有的本能;挫折――攻击假说认为,攻击行为是攻击者受挫后的结果;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是后天的学习经验,通过强化和模仿两种机制习得;信息加工理论认为,攻击行为的产生是在与人对信息加工各个环节的认知造成的。在消除与控制攻击行为问题上,家庭教育起到重要作用,可以基于以上理论对儿童攻击行为进行干预。  关键词:攻击行为;攻击理论;家庭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

2、5)12-0071-02  一、问题提出  攻击行为(Aggression)指对他人身体或心理实施或试图进行的有目的的伤害行为,或者破坏物品的行为。根据这一定义,只要行为者具有试图伤害他人的意图,即使并未实施行为也划入攻击行为的范畴,而那些意外伤害或者是参与者没有伤害意图且乐在其中的打闹游戏则不纳入该范畴。7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攻击行为的分类多种多样。哈吐普根据攻击者的动机将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意攻击中攻击者主要目标在于伤害他人,而工具性攻击中攻击者主要目标在于赢得物品、空间或者权利。Dodge及其同事提出了另一种划分儿童攻击行为的方式――反应性攻击和

3、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包括愤怒表达、发脾气、报复性的敌对行动,一般是一种热血的攻击;主动性攻击包括威胁、支配、作弄、骂人、强迫等行动,是一种冷血的攻击。此外,还有一种与Dodge分类标准不同的被动性攻击,指被动性攻击者或缺少勇气反抗,或无力改变现状,将行为指向自己,比如,绝食、磨洋工、自虐等。  有关攻击性行为的起源和发展,已有的关于儿童早期攻击的研究显示,人在婴儿期就出现了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在会说话后出现。攻击行为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其中,身体攻击出现在2~3岁,言语攻击出现在3~5岁,敌意性攻击出现在童年中期。  关于儿童攻击行为的稳

4、定性有研究表明,具有攻击性的婴幼儿5岁时依然具有攻击性;而且芬兰、冰岛、新西兰以及美国进行的纵向研究表明,儿童在3~10岁表现出的抑郁、暴躁和攻击行为能够很好地预测其以后是否容易出现攻击和其他反社会倾向。休斯曼及其同事对600名被试验者进行了为期22年的追踪,表明8岁时具有高攻击性的儿童通常在30岁时也比其他人更有敌意。  王美萍(2010)研究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联系时探讨了遗传和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母亲积极教养、家庭功能与攻击及内外化问题行为间存在负向关系,表明积极教养、良好的家庭功能是攻击及内外化问题的保护性因素。在Sabine7Stoltz等人(201

5、3)的研究中也指出,父母教养方式也是社会环境对攻击行为的一个有风险的影响因素,在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中,不一致的惩罚和过度反应对儿童的攻击行为都有显著性影响。帕特森观察了有关高攻击型儿童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往模式,发现仅关注父母的教养方式还不能完全解释儿童的失控行为。高攻击型的儿童似乎生活在反常的家庭环境中,其家庭氛围对攻击性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攻击型儿童通常生活在争吵不断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成员之间不愿意相互交流,即便发生交流,也往往是采用嘲笑、威胁或其他激进的方式而不是亲切交谈。  因此,家庭教育对预防和控制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以攻

6、击理论为基础,探讨家庭教育策略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  二、攻击理论  1.本能论。弗洛伊德认为人天生具有生本能和死本能。当死的本能转入人体内部时,就通过自我惩罚的形式表现。这种自我惩罚的极端表现就是自杀;当死的本能转向外部时,就会以敌对、破坏和谋杀等攻击形式表现出来。本能论认为,应该选择合适的途径让这种攻击性的能量释放出来,以免它继续积累导致疾病或攻击行为。  2.挫折――攻击假说。早期挫折攻击观点认为,攻击总是攻击者受到挫折后的结果。修正后的挫折――攻击假说认为,某人所期望的目标没有实现,从而产生挫折、愤怒,之后,愤怒使个体倾向于或准备好做出攻击行为。个体是否做出攻击

7、行为,部分依赖于他或她的学习经验、对事件的理解,以及个人对挫折的反应方式,也依赖于环境中是否存在诱发攻击的刺激。Berkowitz强调了认知因素的重要性。现在他的学说被称为认知――新联结模型。7  3.社会学习理论。攻击行为是在后天的社会中学到的行为,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有两种机制。第一种机制是强化,即如果一个人的个别行为得到奖励,则这个人就有可能在今后去重复这一行为;而当该行为遭到处罚,则他就不可能去重复这一行为。第二种机制是模仿,即攻击行为是模仿的结果。  4.信息加工理论。Dodge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关于攻击的社会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