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515095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现状与对策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现状与对策探究 【摘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就目前大学生专业技能教学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是太高,因此必须要采取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 【关键词】就业创业专业知识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70-01 一、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分析 对于如今这个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我们应该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应用于我们日常当中。目前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的基础素质比以前的学生差,学习动机缺失,自我意识较
2、强,但自控能力不足。出现学习专业理论和技术困难的现象,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好。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 1.对口就业率较低 大学毕业生专业对口的比例大约在15%和25%之间。且有60%的学生认为现在从事的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完全不对口。 2.就业稳定性较差 根据最近几年的调查表明,大学毕业生对第一个工作单位的忠诚度相对较低,有超过60%的大学毕业生表明自己在目前的单位最多工作一年。4 二、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基本条件 1.就业信息的条件 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的知识得到了不断的积累,视野大大开阔,收集到大量的信息,能为今后自主就业提供
3、有力的帮助。首先创新思想是学生自主就业的先决条件之一,所学到的知识以及收集到的信息都能为日后的就业提供帮助,只有发现旧模式的弊端,勇于创新才能打开束缚,开创一番新局面。学生创新意识以及机会判别是其学习知识以及生活经验积累的结果,学生经过长时间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系统,对今后就业能提供很大的帮助。 2.专业技能条件 就业的过程是艰辛的,它要求就业者将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综合应用起来,同时还要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结合学生实际,在学校开设的就业课程中,要注意融入创新教育,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学生去构想新的营销模式,整合自身资源,向着自己的
4、就业目标去组合技术、人才以及资金等。 3.人格品质条件4 大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不管是教学的理论环节还是实践部分都要充分考虑到对学生合作精神与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只有学生具备了创新、合作、执着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才能够为学生就业提供不懈的动力,获得无尽的灵感。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确保能够对社会事物有正确的判定,注意生活中的细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记住真正的创新不仅仅包括意识、思维以及技能上的创新,还包括情感和人格上的创新。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探究 1.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 学校要分析学生学习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技
5、能,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增加主动学习的正能量。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就比如说电子专业的学生电子实训先从基本元器件识别开始进行,之后在训练学生电子元件焊接的技术,再到电子产品装配、调试。每完成一个电子产品都让学生作些思考,总结训练得失,进一步加深对专业技术的掌握,学生经过一系列规范的技能训练,实践动手能力必将获得极大的提高,在以后的就业中也能获得巨大的优势。 2.在教学中设计微课 在设计微课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不同选择插入的对象。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够改变学生就业的观念,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就业的自信,提高
6、竞争精神和竞争意识。由于移动平台的限制,所以教学的内容不适合设计的太冗长,应当短小并且浓缩精华,最好是在10-20分钟的教学,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高度集中并且可以使学生有好的学习效率。这样可以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就学习到足够多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产生优越感从而更有兴趣学习。教学的内容适当的增加一些阶段性的知识以及实践能力测试,来测试学生在这一阶段下的学习状况如何。 3.引导学生进行移动学习4 如今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的提高,手机也成了当代每个大学生必备的工具。移动学习是特点是可以自由的学习,并且还可以很好的让师生之间有益的沟通。其中它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移动
7、学习能够很好的随时随地的学习,不受条件的束缚。打破了传统的空间上的束缚,不仅仅把学习局限于教室、图书馆、电脑等。可以充分利用学习时间,弥补传统学习方式的空间上的局限性。第二,可以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在自己兴趣最浓厚的时候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把握自己最想要学习的状态,可以使自己在最高效的时候投入到学习当中。学习是不可能一直保持着高效的状态,所以利用移动学习可以使我们更合理的利用时间,劳逸结合。这样可以合理的分配利用时间,使得学习者的效率可以提高,以便于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王振鲁;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J];
8、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年05期 [2]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