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503488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2
《用心评改铺筑新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用心评改铺筑新路 “作文评改是一门学问。”的确,本人担任小学语文教学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作文的评改,并不是一件可以轻易为之的事情,也不是只要冠上了语文教师之名,或当了多年语文教师就一定能做好的事情。看,那一篇篇处于幼稚和启蒙状态的小学生习作,就好似一封封飞向孩子未来的信件。我们教师要把好习作评改这道最后的关口,让孩子们感悟到:原来经过“评改”这支神笔的改造,那略显稚嫩甚至还漏洞百出的习作,可以变成立意精巧、文笔流畅的优美文章,让他们不怕作文,快乐作文。那我们该如何去做呢?我想,这需要教师用心。 一、倾一片爱心,给予学生平等与尊重 语文教师相对来说处于高负荷的运转中,备课、讲课、检查作业
2、……尤其是作文的批改在很多老师的心中更是一座大山,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学生的习作水平不一,病象纷杂,要评改得当不知要花多少心血!老师要给予学生的这份“爱”其实就是对学生所作努力的肯定。我们看到,不少孩子是非常认真地,他们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往往写上好几遍还是写不出好的作文,当他们把习作交给老师时,也许已经做好了挨批的准备。这个时候,如果教师用一颗爱心,从那密密麻麻、歪歪斜斜的字句中去发现并肯定孩子的努力成果,哪怕是一点点,也会使一个孩子获得巨大的快乐。5 在《我的学艺路》这一次习作的评改中,我翻开了班上成绩最差那个孩子的作文本。这是一篇歪歪斜斜的、掺杂着大量的拼音、无标点符号的作文,我的眉
3、头不禁一皱,但我还是坚持读了下去。读着读着,我欣喜地发现,这篇作文立意还是很新的,他不像别的孩子那样都是写自己课外学的特长,而是写自己在美术课上学画画的一段经历。尽管语言支离破碎,尽管语句不通,我还是拿起笔细细地在他写的基础上帮助他修改。课后,我又把他请到办公室,和他交流了我的意见,然后,再请他把这篇作文重新修改誊抄后交给我。在作文讲评课上,我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这一篇习作。尽管这篇作文的内容还是很肤浅,语言也十分直白,可班上的孩子,在我朗读完作文后,毫不吝啬地送上了最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中,我看到了这个孩子眼中那闪动的泪光。 爱,是对孩子能够成才的期待。在作文批改中,我们应该珍惜习作中的每
4、一星亮光,以饱含感情的批语,以亲切体贴的谈话,引导孩子们走出作文的误区,期待着他们点点滴滴的进步。 二、多一分耐心,评改从学生实际出发 大家都听过《揠苗助长》这个故事,说明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老师批改作文也怕揠苗助长。作文的理论与方法很多是对的,但并不适宜每一个人。为此,作文的批改,除了需要爱心,还需要求实的心,即从实际出发,追求评改的实效。 首先要“多就少改”。小学生的作文是小学生心理活动的产物,他们的语言思维都不成熟,充满着稚气,在我们成人看来,很多地方很可笑,但在改学生习作中,我们要坚持“多就少改”。“多就”的本身就是对学生的赏识,也是对学生创造性
5、劳动的尊重,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其作文的积极性是大有好处的。“多就少改”5也是一种留有余地的教学方法。随着学生年龄增长,知识面的不断扩大,养成独立观察、分析、比较、判断等习惯后,他们就能把原来作文中表述不好、不深的事、理表述得好一些、深一些。相反,要是教师在学生的作文上大改特改,表面上是把什么都告诉学生了,其实学生并不能领会所以然,反而禁锢了学生的思考。 第二,虚心向学生征求意见。学生是作文的主人,他们应该最了解自己的作文,写的什么,为什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如果作文写得很糟,他会不会想了解自己作文没写好的原因呢?每次作文,老师给他们批了、评了、改了,他们会认为贴切吗?会
6、心服口服吗?或者是口服而心不服?针对种种疑虑,我们教师可以当面征求学生的意见,或者是不定期开展作文交流会。现在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主见,所以只要咱们老师态度诚恳,学生是会说心里话的。当然,孩子们的话不一定正确,但我们可以了解到孩子不一样的想法,这更提醒了我们:作文评改不可掉以轻心。 三、潜心指导,炼就学生作文修改能力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评改作文的方法很多,当面批改、集体批改、学生互改以及教师的全班改、轮流改、重点改等等,但究竟用什么方法批改作文才可以收到较扎实的效果呢?我认为应将各种评改方法巧妙结合,坚持采用教师以批为主,学生以改为主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自改,以锻炼其独立修改成篇的能力。
7、 第一,摒弃“包办”5,鼓励学生自改作文。传统的作文批改,是教师的单向劳动,在学生这一方面,也一直把教师的评改当作天经地义,以为自己只管写,而写的如何则交给老师去管。学生拿到作业本后,肯动动脑筋思考的,便能注意到自己的长短得失,而自我学习意识差的,拿到本子后便依然我行我素,无任何收获。“包办”作文评改,带来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和低能状态,为此我们要坚决摒弃这种低能效的评改方式。 第二,教师指导到位,修改循序渐进。三年级以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