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美丽的星光

遥远美丽的星光

ID:31503153

大小:112.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12

遥远美丽的星光_第1页
遥远美丽的星光_第2页
遥远美丽的星光_第3页
遥远美丽的星光_第4页
遥远美丽的星光_第5页
资源描述:

《遥远美丽的星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遥远美丽的星光  2008年年末,我写了这样一首无题小诗:  1968年12月,  我下乡了。  江轮驮着忧郁的学子,  在阴暗的天空下,  沉重地驶向渺茫的远方。  四十年过去了,  我举家回到了武汉。  当年那让人难以生存的  艰困日子,  现在已像遥远美丽的星光。  这首诗是我为纪念自己下乡40周年而写的。我很喜欢它的最后两句:“当年那让人难以生存的艰困日子,现在已像遥远美丽的星光。”它表达出来的,是我对生活、对岁月的真实而诗意的感悟。  生活曾经折磨过我们,生活又让我们回过头来品味这种折

2、磨的深长意味。  我把这种对生活的诗意感悟看作是点缀生活的温暖火花,有时候它确实是不经意的一闪,但它也确实能够长时间地滋润自己的心田。9  生活中富有诗意的日子并不是很多,对生活的诗意感悟与回忆会给往昔平淡或者苦难的日子增加诗味。  下面生活中的故事,表现出人生经历中一种奇特的“反常”现象――在特定的环境下,“反常”的命运安排会令人生之旅显得更加沧桑。从闪耀在记忆长空中美丽星光的角度来看,它们格外显得意蕴悠长。  故事一同届校友当了我的音乐老师  1973年下半年,从武汉下放农村五年多之后,因为

3、当“民办教师”的原因,我得到一个“转正”的机会,去县里读师范。  那时在乡里当民办教师是多么辛苦啊,我并不是在学校里教书,而是“教跑学”。所谓“教跑学”,是连当地小青年都不愿意干的苦力活,就是每天到各个生产队里教那些没有到学校里去读书的孩子。我带着哨子与二胡,每到一个地方就吹响哨子,召集孩子们到一个农家,分别辅导他们读书写字学算术,有时还拉拉二胡给他们听。  因为“表现好”,又连续多年没有能够被武汉“招工”,当地教育组便推荐我上师范。  建老师就是我读师范时的音乐老师。  其实他是我的高中校友,

4、武汉华师一附中六六届的同届同学。在校时,我是高三(四)班的,他是高三(一)班的。下乡后同在监利县劳作。  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华中师大中文系教授的儿子,拉得一手好提琴,书法也很棒。  因为提琴拉得好,我还在辛苦地耕田插秧的时候,他就被抽到县文工团去了,后来又到师范当了音乐老师。9  我进了师范,我的这位在师范当老师的高中校友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我的老师。  而且他确确实实地走进了我的课堂,还确确实实地教我的音乐课,时代加给我的这种境遇让我觉得难受,但是我没有办法回避。他站在讲台上俯视课堂,我坐在座位上

5、仰望黑板。  此时的师范生绝大多数是本地初中生水平的青年,因此他教的音乐知识十分简单,有时只是教我们识识简谱。课堂教学的时候,因为他是教音乐的老师,所以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更神气一些。  完全没有想到的是,有一次他竟然点我站起来识一段简谱。从华师一附中毕业的学生,识简谱是没有问题的,我很守规矩地很认真地很准确地唱了。他高兴了,大声对同学们说:“你们看,余映潮这么大年龄了,还这样用心,你们应该向他学习。”  是啊,我那时已经26岁了,26岁的我还没有工作。  这是我的同届高中校友,以教师表扬学生的口气

6、表扬我。  但从表情看,还看不出他有意炫耀自己或者有意嘲笑我的意思,我想他可能只是不懂人情世故的呆子,或者在尽他当“老师”的职责。此时的我只是一个没有工作且正在为有工作而不得不从无味的初中知识开始学起的人,所以我仍然感谢他在全班同学面前对我的那一句肯定。  他表扬我的话,他那表扬我的神态,我至今还记得。9  生活中的往事,不管是痛苦的还是甜蜜的,不管是悲伤的还是幸福的,若干年后回味起来,都能给人的心灵以美好的滋润。当这个故事重现眼前的时候,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往事如烟、岁月有痕,还有这样一缕思绪:

7、在生活的艰难跋涉之中,我们要为周围人们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善意而感动,这样,在我们平静的默默的坚守与盼望之中,就多了一些陪伴我们心灵的辉光。  故事二不是语文老师的我考上了中文函授  师范毕业后,根据当时“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去”的“政策”,我被分回到下放之地的乡镇中学当了老师,这时是公办老师了,一个月的工资是28元。  此时我并不是语文老师,凭着一点高中的基础,我教英语,教唱歌,教物理,因为教学要求低,我又只教初中学段,也都还混得过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80年代全校学生大集合的“每周一歌”也由我教。 

8、 “每周一歌”的场面很是壮观。周三的下午最后一节课,如果不下雨,全校学生在操场上集合,分班按序坐好,我就来教大家唱歌。没有扩音设备,没有歌单,就是简简单单的老师教唱学生学唱,老师口授学生心记,很像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中所写到的那种“歌师傅”在“传歌”。那些如《打靶归来》之类的歌一唱响,如浪如涛,倒也雄浑壮阔。可以说,现在基本上没有音乐老师能享受到我当年的这种奇遇。  1978年年底,学校的江校长突然找到我,说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在监利县招函授生,语文组的教师没有一个愿意报名,建议我去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