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文学作品中的移情

谈文学作品中的移情

ID:31501350

大小:10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12

谈文学作品中的移情_第1页
谈文学作品中的移情_第2页
谈文学作品中的移情_第3页
谈文学作品中的移情_第4页
谈文学作品中的移情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文学作品中的移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文学作品中的移情  情是一切有生命的物体所共有的特征之一,人作为一种高级的生物,当然不会例外。有情感的物种并非都尽如人类,但是就人类来说,却一定是有情感的。人不光有情感,而且情感还颇为丰富,有喜悦,有悲伤,有担忧,有畏惧,有惊恐,有愤怒……并且人类也不仅仅局限于玩味自己的情感,而是给世界万物都赋予情感。针对这类现象,学术界提出了“移情”的概念,所谓移情,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把主观感情移入客观事物”[1]。它自从作为一种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的手法被提出之后,就在学界引起巨大反响。本文就试着从它的本质、表现、以及形成的内在根源来对它进行探讨。  一  移情

2、作为一种美学范畴的审美心理活动,它最早由德国美学家R?菲舍尔提出,之后的立普斯在他的《空间美学》一书中对“移情”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他认为所谓“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情感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统一的境界。英国美学家V?李在《美与丑》一文中提出,移情是自身对经验的反思,移情作用是长期的观念、情绪和意识积累而形成的心理过程。德国J?伏尔凯特在《美学体系》和《审美意识》两书中认为,移情是一种富有独创性的心灵活动,是审美观照中最重要和最有特征的一个方面。而中国的移情思想则主要体现在诗学之中,认为移情并不止于人情外射于物,而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移情

3、于物,自然7“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是情与物同,心物交感,情境交融,意境自然天成。显然,中国的移情思想较西方更为全面,但却在无形间渗入了哲学齐物的思想。近代美学大家朱光潜在接受西方思想的基础上认为,移情是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它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既然谈及移情的本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跟“现象”相区别,对事物起着决定性作用),就不可能超出人的情感的范畴。总的看来,它是人类在思考情况下的产物,是一种自然不自然,自觉不自觉的情感外泄。  二  移情作为情感外泄的产物,它便会牵涉到到

4、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人和物主客交织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移情的主要表现。具体来说,应有三个方面:  第一,以己度人,人与我遂成知音。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和两张面孔,因此作为人类精神产物的情感也肯定会不尽相同。我们对于他人,对于前人,特别是已故的前人的理解总是根植于他的一些遗迹和遗留的文学著作。苏轼说的“其文如其人”7就是这个道理。但是我们对于作品的理解会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我们感受着作品中的崇高、悲壮、静穆、宁谧,就用以指明创作者的创作风格、作家风格。然后进而指出创作者的个性,是书生意气,还是丈夫情怀,亦或是柔中带刚,刚中兼柔。其实我们并非创作者,我们

5、很难彻底明白创作者究竟是什么意图,有什么情感。只是从他的作品中凭着主观感性会知一二,就给他冠以高拔、低劣,盛世之音、萎靡之作。这其中典型的例子当然要首推李商隐。他的《锦瑟》一诗,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是爱情诗,“锦瑟”就是令狐楚家的婢女的名字(见刘??《中山诗话》);有人认为是悼亡诗,是为追忆他死去的妻子王氏而作(见《玉溪生诗笺注》);有人认为是咏物诗,瑟有适、怨、清、和四种声调,诗的中间四句每句各咏一调(见《缃素杂记》);也有人认为是自伤身世之辞,是晚年追述生平之作(见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然而这么多的情感竟会是李商隐在这一首诗中都要表达的

6、吗?恐怕不是。他本人或许只是借以抒发某一感慨,但由于读者多了,过于工于词句了,便产生出这诸多的情感来。其实这众多的情感是读者所怀有的,并不一定为李商隐在那一刻所同时涌现出来,然而由于欣赏者的感知差异,就说李商隐在诗中表达某某主旨和情感。这样我们便把自己的情感移到他人身上了。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莎士比亚的心中其实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形象,但每个读者又都留有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因为作品是作家创造的,所以每个读者就用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去比附作家心中的哈姆雷特,都认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就是莎士比亚心中的哈姆雷特,这样莎士比亚的心中就被填充了数以千计

7、的哈姆雷特。情感就从自己身上转嫁到他人身上了。  第二,以己度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关于这一点,我们很容易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找到例证。杜甫在《春望》中写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它的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评曰“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这可以说是以己度物的一个最好范例了。另一个就是在《庄子?秋水》中广为人所熟知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7的故事,庄子所以能体察到鱼的快乐,这也是由于他把自己本身的快乐推及到鱼。其实鱼本身快乐与否或不可知,但庄子是快乐的却一清二楚。倘非如此,鱼或许就该是忧愁的了。欧阳修在《蝶恋

8、花》中写道“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