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500910
大小:10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2
《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参与意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参与意识 圆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平面图形。低年级教学曾出现过圆,但只是直观认识。这单元有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六年级下学期我们还将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 圆是一种曲线图形,我们前面学习的是直线图形,所以圆的教学是学生认识曲线图形的开始。不论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方法,都有很大的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渗透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体现“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另外,加强了动手操作,为学生自主探索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片段一:创设情境,唤起主动参与意识。
2、师:这里有一段录像,想看吗? (出示课件――生活中的圆,如火车、自行车、硬币、圆桌子、圆杯子……) 师: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发现?还能提出哪些有关的数学问题? 反思一:重视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将圆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唤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 片段二:动手操作,激活主动参与意识。5 1.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1)拿出准备好的圆对折,愿折几次折几次,你发现什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汇报) A.引出圆心“0”。 B.在自己纸上表示。
3、 C.你能用语言表述吗? (2)再折并用直尺画几条折痕,你发现了什么? A.都经过圆心“0”。 B.线段两端都在圆上。 C.长度相等。 D.引出直径“d”。(展示课件) E.用语言表述直径。(指着圆说) F.用直尺量看直径相等吗?(记下多长) G.在Flash中演示直径长度相等。 H.同桌互换圆,量直径多长,说明了什么? I.你能在这个圆里画多少条直径?说明了什么? (3)重叠折你还能发现什么? A.引出半径“r”。(出示课件) B.在你的圆上表示半径。 C.什么叫半径?(指着圆说) D.量半径,你知道了什么? E.在Flash中演示半径长度相等。5
4、F.同桌互量说明了什么? 反思二: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促进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对于圆各部分认识,教师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指一指、折一折、量一量、小组交流等活动,激活主动参与意识,进而自主探索发现,获取有关圆的知识,掌握圆的特征。 片段三:小组合作操作,积淀参与意识。 2.探索圆的特征。 (1)四人一组画三条直径,三条半径,(一人画)能发现什么? (2)小组讨论。 (3)汇报。 (4)得出:d=2r或r=。 A.Flash课件演示。 B.求d或r(师告诉其中一个条件,生求另一个。) C.同桌互相说。 反思三:小组合作便于形
5、成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再引入实践操作,更直观、形象、动态地领会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每个同学主动探索、小组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深刻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比老师说效果强多了。 片段四:介绍资料,归纳公式。5 圆周率的精确计算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在数学研究上的伟大贡献,我们有必要向学生简单介绍祖冲之及圆周率的有关知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于是,老师利用课件向学生介绍有关内容,并在介绍中引导学生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3倍多一些”可以用圆周率表示。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又∵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圆的周
6、长=圆周率×半径×2。 用字母表示是:直径=d,半径=r,圆周率=π,圆的周长=c. ∴d=2r,c=πd,c=2πr。 反思四:简短几句话,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使学生懂得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并总结圆的计算公式。 本节教学案例的突出特点: 1.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参与式”教学)要求“要我学”,为我学充分发挥“参与式”教学的作用。 本节课教师没有说多少,只是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参与学习,通过学生亲自操作、演示、合作交流得出圆的特征,从而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
7、小组与小组等合作交流,对圆的认识在合作中得到分享;加深学困生对圆的特征的理解,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在合作中得到发展。 2.重视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学习数学。5 教师在本次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动手操作领会知识形成过程,无论是对圆的认识,还是对圆的特征的探索,教师都是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指一指、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有关圆的知识,掌握、了解圆的特征。 3.重视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