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三教”教学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三教”教学

ID:31499454

大小:10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2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三教”教学_第1页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三教”教学_第2页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三教”教学_第3页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三教”教学_第4页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三教”教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三教”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三教”教学  “三教”教学,即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三教”教学理念是在“高中数学情境问题”教学的基础上提出的,是“高中数学情境问题”教学的一次升华。那么在教学中,如何通过“三教”来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效率呢?现笔者以自己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以期抛砖引玉。  一、教思考,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思考,主要指教会学生思考数学中的公理、定理和性质等的来龙去脉,思考数学公式的推导方法,思考具体数学问题的求解方法。  教思考,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会学生“思考什么”“如何思考”是教学的关键。如

2、在教学“抛物线的定义”时,教思考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寻找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到定直线(定点不在定直线上)的点?而不是去寻找平面上的定点与定直线的其他位置关系的点?定点在定直线上的动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  [教学案例1]抛物线的定义  师:居民区内有一口井.其左侧有一条从东到西的河流。若我们就生活在这片居民区内,请问我们是到井里取水方便。还是到河里取水方便?  生:找到离井与离河岸一样远的那条分界线.分界线外的居民到河里取水方便.分界线内的居民到井里取水方便.分界线上的居民在井里取水与到河里取水一样方便。5  师:你能否画出这条分界线?  师:(生在大屏

3、幕上用电子笔画出了这条曲线。)如果我们把井看成一个点.把河流看成一条直线,则刚才的问题变为:“寻找到一个定点与到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的动点的轨迹”。那么。大家能否给抛物线下个定义?  生:平面内与一个定点和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  师:很好,但不完整。应如何补充?  生:其中定点不在定直线上。  师:非常好。抛物线的定义是……  “抛物线的定义”教学活动是教思考的典型案例。在这个案例中,通过思考“居民是到井里取水,还是到河里取水”,理解为什么要让学生思考上面提出的问题,进而理解“抛物线”的涵义。  二、教体验,重在积淀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体

4、验,即教学生进行学习体验,体验教学活动的过程,在“做中学”活动中获得体验。  学习体验包含知识学习的体验、技能训练的体验和思想方法的体验等。在教学中,知识学习体验的关键,是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参与过程;技能训练体验的关键,是注重学生对训练技能、训练技巧等方面的体验与反思;思想方法体验的关键,是注重对学生进行属性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等方面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数学方法。  在教学“随机事件的概率”时,学生对“用频率估计概率”5这一问题的理解有困难,对频率与概率理解不透,故教学时教师就注重教学生进行体验。  [教学案例2]用频率

5、来估计概率  师: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可否用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来估计事件A发生的概率P(A)?  生:可以(但说不出理由)。  师:请各位同学拿出一枚硬币,在适当高度抛掷一枚硬币10次,记录下正面向上的次数,并计算正面向上的频率。  (大多数学生的频率为0.3、0.4、0.5、0.6、0.7之一,还有2位学生的频率为0,有1位学生的频率为1。)  师:大家以适当高度抛掷一枚硬币50次呢?  师:请每个小组的5位同学将记录的正面向上的次数相加,并计算出正面向上的频率。  (第一组至第十组的频率分别为:0.492、0.520、0.488、0.540、0.

6、476,0.504、0.568、0.448、0.508、0.484。)  师:请班长统计全班10个小组正面向上的次数和,并计算正面向上的频率。  班长:0.5028。  师:大家从这些数据中发现这个频率有何特征?  生:……  “用频率来估计概率”5的教学活动是教体验的典型案例,通过教学生学习体验抛掷硬币的教学活动,计算抛掷硬币正面向上的频率,让学生真正理解“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教表达,重在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表达,即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交际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教表达,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表达力,而表达力又分为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

7、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外在体现,是教师教学效果的最直接体现。这需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口头表达机会,反对教师一言堂;书面表达是教学效果的间接体现,能客观地将课堂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表达出来。  在教学“函数的单调性”时,学生对“形成增(减)函数的概念”理解有困难,故教学时应注重教学生的表达。  [教学案例3]形成增(减)函数的概念  师:如何描述函数f(x)=x2的图像在y轴右侧是上升的?  生: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师:观察如下表格,如何描述表格中数据的变化规律?  生:因为1<2<3<4<5<……所

8、以f(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