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映梦》中的后现代主义

浅析《映梦》中的后现代主义

ID:31499405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浅析《映梦》中的后现代主义_第1页
浅析《映梦》中的后现代主义_第2页
浅析《映梦》中的后现代主义_第3页
浅析《映梦》中的后现代主义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析《映梦》中的后现代主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映梦》中的后现代主义  摘要:《映梦》是吉炜在后现代筝曲领域中倍受欢迎的媒体音乐。作品利用通透前卫的电子音乐与坚实清悦的古筝相互映衬,共同编织出气势磅礴的玄幻梦境,是后现代筝曲的经典代表。文章通过对《映梦》的音乐学分析及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分析,简要阐述作品中后现代音乐元素的体现及后现代主义音乐对当代音乐的影响。  关键词:《映梦》;后现代主义音乐;特征;分析与评价    一、《映梦》音乐分析  《映梦》是当代青年古筝演奏家吉炜在后现代筝曲领域中倍受欢迎的作品。吉炜作为推广古筝文化的领军人物,曾在国际国内举办音乐会近百场,以稳扎精湛的演奏技

2、巧与真切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在中外音乐界备受瞩目。除此之外,吉炜在长期的古筝教学和演奏中,坚持探索,敢于创新,成果斐然,被业内称为古筝界的“先行者”,并致力于古筝音乐的现代化、国际化探索,研究与尝试古筝与世界其它民族乐器合作的可能性,开拓古筝音乐表现的广度和深度,创新多种形式的演奏,用她那超群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世人,获得了全球十大华人成功女性大奖的荣誉。4  作品《映梦》一经问世便深受古筝爱好者的好评。其简单而不失大气的音调和色彩梦幻的旋律与电子乐伴奏的伴唱相得益彰,成为现代筝乐中独具创新的经典作品。作品迎合大众的审美心理,利用电子音乐作伴奏,通过

3、电子合成器的音色效果制作出号角声及空灵肃杀、辽阔豪迈等渲染环境的音响元素,合成玄幻深邃的听觉效果。作品气势磅礴,仿佛是在仰天长啸,述说豪迈凛然的梦想,壮怀激烈之正气也油然而生。通过古筝浑然天成的坚实清悦之民族音色的演绎,完美地呈现给听者魂牵梦萦,意气风发的天籁之声。  作品采用流行音乐的写作风格,采用带再现单二部曲式结构。筝曲演奏技法简单,旋律通俗轻巧。作品侧重通过旋律的流畅性与抒情性强调乐曲的内容,用古筝较为独特的中国民乐五度相生律制产生出的清脆悦耳的音色和与电子音乐伴奏交相辉映共同演绎中国风特色的悠远意境。  筝曲本身在旋律线条与音响效果

4、的设计上也同样是后现代思想的集中体现。全曲以传统五声羽调式为旋法主体。筝曲前奏为配合与电子音效制作而成的辽远广阔的音响效果以营造意境浓厚的背景烘托,突破古筝传统的五度相声律定弦而加清角形成特殊的六声调式,通过连续刮奏达到思绪万千、连绵不绝的音响效果,借此展开对磅礴梦境的诠释。乐曲中的电子音乐不仅是伴奏的作用,在其中还与作品主题紧密连接,你应我答,一唱一和。而筝曲主旋律则与伴奏织体形成对比,利用传统五声调式音阶演奏起承转合的传统特色主题音调,旋律却超凡脱俗而不失大气。悠远而心驰神往的梦境仿佛近在眼前。在作品中穿插离调、人声的烘托渲染,强调主题。

5、同时,复杂多变的低音鼓点又给作品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前卫,使乐曲潇洒轻快而不失优雅,汲取后现代主义之精华。  二、《映梦》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1、后现代主义音乐的定义4  后现代音乐在国内的研究还处于青稚状态,对后现代主义音乐的定义在国内至今仍争议不断,未成起讫,在此方面的著作文献也是量小力微。在此笔者也只能是囫囵吞枣,未进行深入的泛泛而谈了。  (1)关于专业音乐领域中的后现代主义音乐特征。  首先是无序、解构、反形式。此类特性是相对于有序、结构、形式而言的。无序、解构、反形式的音乐以噪音音乐、偶然音乐、电子音乐、概念音乐、环境音乐等为代表。[

6、1]  那么在专业筝界的后现在主义即建构在无序、反形式的基础上,如刘乐《开启》,利用琴箱的启合演奏出的声音及其噪音音乐为主体的交响乐伴奏,以及伍洋所演奏的《七夕》,同样是用电子音乐合成的伴奏,采用无线条旋律对乐曲进行阐述。于两者不同的是,《映梦》主题明确,结构简洁,旋律清新,通俗易懂。显然,若前者借助伴奏是要达到渲染主题,协同共绎的效果,而《映梦》则是依附于伴奏,以画龙点睛之笔达旋律衬托之妙。相比之下,《映梦》的娱乐性就脱颖而出了。  (2)关于大众音乐与综合领域中的后现代主义音乐。  首先是文化工业中的音乐。在20世纪时期的音乐领域,录音棚

7、制作成为了音乐工业发展的基础。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兴起,音乐通过与音像业、各种传媒连成一体的传播方式,面向全社会大众,改变了传统和现代的音乐厅方式,产生了更多便利的信道及传播、接受方式。但由于文化工业的音乐的娱乐性与共享性,很多人对它的商品化、非艺术化、工具化和庸俗化进行了尖锐的批判。[1]  其次是大众广场的音乐。这一领域的后现代音乐景观包括摇滚广场和4“第三潮流”的音乐广场等。20世纪50年代,反传统的大众心理推动摇滚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出于主张把西方现代专业音乐的手法和特点与各民族的流行音乐形式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美国作曲家舒勒提出“

8、第三潮流”这个概念,而最初主要是爵土乐与西方艺术音乐两者的结合。  如今,大众广场的音乐远远超出了听觉范围,具有大众狂欢与多元对话的性质,雅与俗、台上与台下、传统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