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98794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合理把握教学设计中问题的“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合理把握教学设计中问题的“度”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一些学生无法轻易解决但通过钻研可以解决的问题;抑或当前无法实现,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这种教学设计对于培养学生自信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可或缺,可以说这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基石。然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若教师把握不好问题的难度,则会让学生的信心在一次次的挫败中消失殆尽。这样的话,塑造学生的目标不但实现不了,还令学生的内心产生对学习的排斥和恐惧。所以,如何把握好教学设计中问题的“度”,使其发挥它预期的作用,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设计学生心理学生个性反馈交流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但不仅限于知识与学生间纽带的角色,
2、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考虑不同的因素设计难度适宜的问题,或是给出学生有望达到的要求。这是一种智慧,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若是将问题难度设置得恰如其分,则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而若是偏难,则会把学生心中对学习的排斥给揪出来,对教学百害而无一利。那么,教师势必要有根据地设计问题,掌握难度。 一、把握学生心理4 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承载着父母师长的期望。都说校园生活好,从生活压力看确实如此。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能受到的唯一认可是学习成绩。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可,学生亦不例外。当然,这种认可并不非要基于外界对他们的称赞,很多时候是一种自我认可。如在中学教学中
3、,一位对学习不上心的学生,面对教师给出的“有感情地背诵《蜀道难》并赏析你认为值得称道的表现手法”这一预习作业感到无所适从。对他而言有以下问题:生僻字不认识;文意难以理解:诵读需要带感情;分析表现手法及说明选择该句的原因。本就对学习有些排斥,遇到这样一串问题,自然是望而生畏。这对于该生来说,只能让他又一次走上得过且过的老路,因为他知道自己无法完成,何必浪费时间呢?久而久之,这种不在乎的心理会将他潜藏的动力蚕食掉。而若是换成难度适宜的问题,如“找出《蜀道难》里你认为值得称道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学生一看,作业没太多要求,或许读一遍、查一查就可以完成。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他会发现五丁开山、六龙
4、回日这样的神话故事或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样的夸张与拟人手法。也许该生从小喜欢看神话故事,会觉得这些东西与兴趣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共鸣,认为读《蜀道难》很有意义。再或许他想到“杜鹃啼血猿哀鸣”,两处都有猿,那么猿是不是一种特殊的意象呢?就会想了解。这样的问题难度合理,学生乐于尝试,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收获,认为自己获取了有价值的东西,产生了对自我的认可和满足感,这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教师不必觉得降低一些难度不合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夯实基础很重要,且以点及面的教学更易让学生自主思考,对教学是有利的。 二、熟悉学生个性 教学中问题的难度还需考虑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通常提到的一点是
5、因材施教。笔者认为“材”4不应狭义地定义为学习程度,更应集中在性格上。以翻译硕士的教学为例,有些学生倾向独自钻研,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丰富完善自己,秉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思想。对于这种学生,教师可以给其布置翻译著作、校对译文的任务,必使其充满动力。而若让其担任某大型会议的翻译,可能该生就会因惧怕无法顺利完成任务而产生抗拒,因为性格较为内敛,平时较少投入在相关领域。这种任务出发点是好的,意在培养其实干能力,但也要注意学生的个性,考虑其平时所学,循序渐进,避免适得其反。若是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可改为“担任班级英语学术交流会的主持”,这样难度适中的任务通过准备是可以完成的,之后再继续培
6、养。而有些学生乐于与人交流,认为“实践出真知”,既然是专业硕士,就应多在实践中寻找机会,坐在图书馆研读专著是件痛苦的事情。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安排他参加各类的活动,让其有机会一展才能。要安排其多读书,可给出如“整理某宴请上常用菜名的译法”这样的要求,而不是“列出五条常用的翻译指导理论并写出其发展历程”。学生认为前者是为了工作做准备,就会认真搜集整理:而后者则可能会让他不喜,与自己的工作联系不大,马虎了事,收效甚微。实际上理论与实践都很重要,而考虑学生个性并不意味着投其所好,只是将普遍性和特殊性都考虑进去,在达到普适性要求的情况下再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计问题。 三、做好反馈交流 学生是学习
7、的主体,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填鸭教学的明显差异。教师设计问题难度是教师的构思,不客气地说,这是教师根据自己经验和认知的一种“想当然”,而“想当然”4的对象是学生。所以脱离了学生的问题设计是毫无意义的。时常与学生交流,听取他们的反馈,调整合理的问题难度,使问题处于钟表的12点方向,不偏不倚,恰好居于一个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状态,而不是让人望而生畏,这是教师在长期教学中需要坚持的。而与同事交流心得也应常有,自己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