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97205
大小:109.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12
《考量:苏教版小语教材课后思考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考量:苏教版小语教材课后思考题 文后思考题,它是教材编者依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的问题,它是重要的文本教学资源。我们探究它、认识它、实践它,对于组织课堂有效对话,开发文本资源价值,实现编者设计意图,达成《课标》相应要求,具有深远的意义。考量教材文本的课后思考题,有两种呈现方式:其一,显性呈现(也称直接呈现,指那些以文体学法要点中的某些要点为原点,直接转化为思考题的表达方式);其二,隐性呈现(也称间接呈现,指文体学法要点的变式表达,即那些以变换了思考题表达的角度,而答题的思维仍然指向于文体学法要点的思考题的表达方式)本文从教材的叙事性文本视角对教材文后的思考题之价值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作一些具体的考量阐述。 一、写人为主的叙事性文本文后思考题价值考量 例1:为了表现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作者运用了许多数据。默读课文,找几处这样的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五上《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要回答这个思考题,就要引导学生去感悟、体验和理解那些数据背后的内涵,而这些内涵都明确地指向了谈迁在编写《国榷》时的种种表现,指向了他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读来使人深受感动。由此可以发现这个思考题就是写人为主的叙事性文本学法要点“从人物表现――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的一种变式表达。8 考量写人为主的叙事性文本的课
3、后思考题,我发现那些被教材编者预设在课后的思考题,它遵循了写人为主叙事性文本的特征与规律,可以说其源头就是该种文体的学法要点,或者说它暗合了其学法要点:①人物;②事件;③从人物表现――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由此,我们应该关注课后思考题,更应关注写人为主的叙事性文本的学法要点,因为,依据这样的学法要点,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实现以下教学诉求――将它们转化并引导学生: 自主阅读的一组问题:①文中写了哪些人?以谁为主?②文中写了有关他的什么事?③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自主习作的一组问题:①你准备写哪些人?以谁为主?②你准备写出他是怎样
4、的人?③你准备选择他的什么事写?④你准备如何写好事件中他(他们)的表现? 自主评改的一组问题:①习作中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②习作中写了他(他们)的什么事?③习作中反映他(他们)是怎样的人?④习作中他(他们)的表现写得怎样?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二、记事为主的叙事性文本文后思考题价值考量 例1:五下《大江保卫战》――画出课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8通读全文,细细思量,在洪水猛烈,惊心动魄的态势下,令你感动的地方体现在点面结合的两个方面:一是,面上描写解放军战士勇敢无畏的抗洪表现;一是,点上描写连长黄晓文的抗洪表现。学生画出重点词句后进行感悟理解,然后用
5、自己的朗读来表达。这里,学生画出的语句就是聚集了那些文中人物表现的语句。此题,就是记事为主的叙事性文本的学法要点的一种变式。 考量上述思考题,我看到了以记事为主的叙事性文本的学法要点的有关要点显现:①叙事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适当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②找重点词、句,体会其含义,理解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表现(指人物的动作、外貌、神态、语言、心理方面);③思考事情所反映的思想意义。 因此,我们必须关注课后思考题,更要关注记事为主的叙事性文本的学法要点,而且,依据此学法要点,我们可以践行这样的教学诉求:从自主阅读,自主习作,自主评改三个方面,将学法要点分别转化为:
6、 自主阅读问题策略:①文中记叙了什么事?(把握好叙事的六要素)②文中有哪些人物?各有哪些表现?③记叙的事有什么意义?(尤其可以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体会) 自主习作问题策略:①你准备选择什么事来作为写作材料?(注意叙事六要素)②你为什么要写这些事?(即它有什么思想意义?)③写了哪些人?你准备怎样写好事件中人物的表现? 自主评改问题策略:①作者在习作中写了什么事?(注意叙事六要素)②作者在习作中写了哪些人?人物表现写得怎样?③作者在习作中写的这些事,能说明或反映什么? 三、写景状物叙事性文本文后思考题价值考量 写景状物为主的叙事性文本的学法要点:①观察事物及特点;②8观察的方
7、法(一般指看、听、闻、摸、品等)及联想;③作者是如何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用以上的学法要点来观照写景状物为主的叙事性文后思考题,依然发现,这类文本的课后思考题还是上述学法要点的直接或间接的有关显现。 例1:六下《夹竹桃》――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 ――此题,直接说出了作者对夹竹桃的情感,要回答其中的“为什么”,就要涉及夹竹桃的特点及其具体描写,以及作者在具体描写中的想象和联想等等。于是,它又指向了这类文本的学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