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巧抛砖,方能引得玉

教师巧抛砖,方能引得玉

ID:31496761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教师巧抛砖,方能引得玉_第1页
教师巧抛砖,方能引得玉_第2页
教师巧抛砖,方能引得玉_第3页
教师巧抛砖,方能引得玉_第4页
资源描述:

《教师巧抛砖,方能引得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师巧抛砖,方能引得玉  数学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我们要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旧中求新,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生动曲折、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给课堂教学增添神奇的魅力,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下面就数学课堂提问艺术,结合教育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一、要准确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  古人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问要选准时机,

2、启愤悱之际,问在矛盾之时。若不论时机,不辨对象,随时发问,以为越多越好,是难以取得一石激起十层浪的效果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设疑提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提问时机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下面介绍几个最佳提问时机。  1.在学生思维活跃时提问  恰当把握提问时机,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掘学生潜能,提高课堂效益。而教学中的发问时机与学生的兴奋点是稍纵即逝的。这就需要我们善于捕捉,因势利导,及时发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4  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理解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那么梯形的面积又该怎样计算呢?”当学生的猜想达到火候时,我开始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加以证明: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上底加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得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  该教学中我创设了猜想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过程中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提问,学生不仅自己回答了问题,还加深了对分数概念的理解。以此为基础,后面的重点和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4、。  2.在关键处提问  首先要找出教材的关键问题,也就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破,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会突破。例如:在教小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概念时,其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分数,老师可以拿出一个月饼让小丽和小强分着吃,并且问到:你们认为怎样分才合理?学生答:平均分。老师就把月饼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块,每人得半块。老师问:你们手里的半块月饼是几份当中的几份我们就叫它几分之几好吗?小丽看着手里的月饼说:我的月饼只是两份当中的一份,是不是该叫三分之一啊,小强也抢着回答:我的月饼也是两份中的一份,是不是也叫三分之一啊。老师立即答道:

5、对,我们就用1/2来表示。  二、注重课堂提问的趣味性4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学。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儿童文化,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疑团,形成悬念问题,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削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它的趣味性。  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如:让学生想象一张白纸的厚度,告诉他

6、们只有0.083毫米,三次对折后的厚度是0.08×3×2×2×2=0.664毫米,还不到1毫米。假如对折50次,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会不会比桌子高,会不会比教学楼还高?学生们则立刻活跃起来,争论激烈,当我们宣布结果:“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学生惊讶不已,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如何列式计算的。又如:学习“互质数”概念后,可提出如下问题:“4与7互质、7与11互质,4与11也互质;5与17互质、17与23互质、5与23也互质。想一想,是否有这样的规律:如果A与B互质,B与C互质,那么A与C也一定是互质?”这种形式的提问,就能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学生

7、学习兴趣,发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学生思考之情。  三、提问的语言要精练、明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4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我们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如果问题的表述不明确、太空泛,会使学生抓不住要领,在思考过程中缺乏思维定向,失去目的性、针对性,产生歧义。如:教学“20÷5”时,老师提问:“20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可以是:“20是个两位数”、“20是个大于19的数”、“20是个偶

8、数”等等。原因就在于提问含糊不清。若老师问:“20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