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96492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2
《机电装调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机电装调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通过近几年课程改革实践探究,课题组将《PLC技术及应用》、《传感器技术及应用》、《液压与气压技术》课程整合成机、电、气一体化的《机电装调技术》课程。本文从教材选用、实训室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效果四方面阐述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通过课程实施效果验证课程改革的有效性。为使课程成果得到进一步应用推广,因地制宜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并确定课程发展方向。 关键词:《机电装调技术》教学改革职业教育实验 《机电装调技术》课程以PLC控制为主线,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能力、素
2、质要求,主要选取实现机电一体化控制的主体内容,将传感器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结合具体的控制对象,完成机械手、机器人、电动机、自动流水线的装配与调试。本文围绕该课程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改革、实验设备更新与教学效果四方面阐述课程改革概况,总结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制订课程建设规划和发展方向。 一、《机电装调技术》课程改革概况 (一)校本教材编写。 编制适合本校学生的“理实一体化项目”5教材,该教材的特色是基于工作工程,以行动导向为教学实施原则,课程内所有学习情境的项目都紧密联系现场或直接来源于现场研究课题及技术服务项目。例如:机械手PL
3、C控制、送料小车自动往返系统、物料传送分拣系统、十字路口交通灯等项目[1]。 (二)实验室建设。 结合学校实验室建设,对课程原有实验设备进行更新和改造,采用散件自行设计、组装和制造了与三菱PLC配套的控制实训板,取代了一些内容陈旧的理论性过强的实验,使实训和学生动手设计相结合。另外添置了YL235光机电一体化培训装置、机械手控制系统、平面仓储控制系统、立体仓库系统、自动小车往返系统等多个真实工作项目模型,吻合企业需求,培育学生的职业技能。 (三)教学方法。 《机电装调技术》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和项目教学法,以机电一体化设备
4、中常见的实例为情境:如电动机控制、交通信号灯控制、机械手控制等为载体和项目。在具体项目教学中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高度融合,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和企业实际出发,提高教学有效性。在时间上将学习项目在不同时段内完成;在空间上将教室与实验室、实习、实训场地结合形成专业教室;在教学方式上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融为一体,形成工作任务为导向,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项目[2]。 二、《机电装调技术》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随着近几年课程改革稳定推进,《机电装调技术》课程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色。5 1.教学实践与考工结合,积极
5、组织学生技能证书考核。通过考证的督促,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压力,使之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学习。三年级高职学生95%左右取得了维修电工中级工证书,80%的学生取得了维修电工高级工证书,形成了以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多维实践方式。 2.学校配置了YL235光机电一体化培训装置、机械手控制系统、平面仓储控制系统、立体仓库系统、自动小车往返系统等多个真实工作项目模型,以现场真实工作项目为载体,以模拟仿真型和真实工作现场为学习场所,学习与工作岗位紧密结合。 3.学校专门在各班选拔一定比例的学生成立提高班,经过专程老师辅导参加电工技能大赛
6、。形成了学习与竞赛、学习与技术服务的实践模式,加强了学生技能训练和知识的综合运用,锻炼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4]。 (二)《机电装调技术》课程参与精品课程申报,并顺利通过审核。 精品课程建设使学生学习突破时空限制,通过校园网络教学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将《机电装调技术》的理论教学课件、实训视频、编程软件上传到精品课程校园网站,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网络优势。 三、《机电装调技术》课程建设规划与发展方向 在今后课程建设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规划: (一)重点做好课程体系和内容建设。5 第一,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
7、断完善并滚动修订课程标准,编写与不断变化的课程环境相适应的配套教材,强调按工作过程编排教学内容,建立并逐步完善课程网络资源库。第二,通过对毕业生情况的跟踪调查,了解毕业生适岗能力、职业后续发展能力、技能不足之处,改进课程教学。第三,按照服务区域经济的理念,结合江苏省和长三角经济发展的特点,重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利用行业企业提供的资料扩充实训内容,完善实训教材的建设。 (二)进一步推进“以赛促训,以训强技”的技能强化工作。 技能大赛对加强学生技能培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及科学制定实践教
8、学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要将技能竞赛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常抓不懈[4]。 (三)加强课程团队建设,深化课程改革。 加强校本培训,以老带新;落实教师进厂实践制度,为本课程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有计划地安排课程主讲教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