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95009
大小:11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12
《读题百遍 其义自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读题百遍其义自见 【摘要】读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读题是贯穿于解决问题全过程的重要环节。针对实践中发现的读题问题,教师可以提出细化读题指导,养读题习惯;改进呈现方式,激信息关注;呈现对比问题,显问题差异;准确表征问题,扬个性解读四项策略。以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形成较强的读题能力。 【关键词】第一学段读题能力培养 【问题现象】 在第一学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可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然而,在第一学段的教学实践中,同样的一个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地困惑着我们:许
2、多学生抄错题或无视题目要求,在未读懂题目意思的情况下盲目解题而导致错误。确实,学生中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现象:听完就“懂”,做了就错,一讲就会。分析错误原因,在粗心、马虎的背后隐藏的是学生不愿读题、不细读题、不会读题的深层原因。 【原因分析】 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经过深入查找与剖析,发现导致上述情况的出现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读题”遇上认知经验不足8 在读题过程中,很多学生出现困难往往是因为问题情境与他的生活实际或认知经验脱节,或者对题中的某些字、词理解不了,从而影响对整个问题的感知与理解。 如
3、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汉字容量约529个(若加上配套作业本上的共约642个),而语文一年级上册要求认识的字只有400个,并且这400个字是要在一学期中逐步认识的,学生已有识字量和教材所需识字量相差悬殊,如此对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读题。 如题1,学生才刚学会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但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两步运算才能解决,复杂的问题使学生感到理解困难,只能拼凑答案,导致解题错误。 二、“读题”遇上信息感知障碍 有的学生读题习惯较差,读题一目十行,一蹴而就,甚至在没有读通问题的情况下匆忙答题,经常出现对信息的感知
4、错误,从而引起解题错误。很多学生在读题过程中,没有抓住关键信息,或忽视情境图等辅助性信息,以致大脑在输入、加工信息阶段就缺失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重要信息,导致解题出现方向偏差、错误。 如题2,问题配插图,提醒学生:求篱笆的长度就是求3条边的总和,原因是试验田的一边靠墙不需要用篱笆围。在学生的错误解答中,可以发现他们并未正确感知图中信息,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发现图也是问题信息的一部分。在解答时依旧常规思维求了4条边的总和,导致错误。 还有的学生读题时会不自觉地受已有的习惯、经验影响,使得问题的意思发生变化,导致错
5、误。 如题3,问题是“3个一和9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8正确的答案应是93,但不少学生写成39。询问他们怎么想的?回答是:我们读成了3个十加上9个一。数学题目中的“序”十分重要,换了次序,题目自然就错了。 三、“读题”遇上负面经验取代 “经验”是学生学习的财富。学生已有的经验是学习、解决新问题的重要基础,可“经验”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于第一学段学生而言,已有的解题经验确实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但不通过认真审题而凭经验解决问题就是经验负面效应的典型体现。 如题4,在该问题解决中,学生已经求出长方形的
6、周长,却为什么没有算2圈?因为学生有着丰富的求长方形周长的经验,所以,在遇到本题时,头脑中的经验立即被激活,于是在求出长方形周长后,便不假思索地停止了解答。 【解决对策】 从上述问题与现象中,我们不难觉察影响学生“读题”成效的因素。作为第一学段的教师,我们在学生“读题”过程中应该如何运用相关的引导策略,从而真正发挥“读题”的作用和效果?以下笔者就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见解和思考。 策略一:细化读题指导,养读题习惯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无论是阅读能力的培养,还是解决问题能
7、力的训练,都以良好读题习惯为基础,因此,养成良好读题习惯关系到学生整个学习生涯。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平时学习中有目的地加以引导,以帮助学生提高读题能力,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8 1.读的习惯。解题开始于读题。学生只有通过仔细读题,明确题意,才能进行分析思考。鉴于第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通过轻声读题、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具体要求,帮助学生弄清题意,找到条件与问题,理清题目结构。 如题5,读题要分以下几步进行:第一步,初读。知道题中说了什么,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可以采用个别读、集体读等
8、方式,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第二步,精读。咬文嚼字就是精读的有效方法。要教学生学会抓重点字、词,学习通过关键词理解题意的方法。例如,“我收集的比小林多3个”,先抽象为“我比小林多”,再理解谁收集得多?学生只有在读题中学会推敲、思考,才可能真正理解题意。第三步,复读。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算式,并将算式11+3=14(个)与题目对照,检验是否正确。学生在独立作业过程中,如能坚持做好“读题”这一环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