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法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法

ID:31494764

大小:112.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12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法_第1页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法_第2页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法_第3页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法_第4页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法  命题作文,包括“标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标题作文”,即只给作文题目和要求,不给材料;“材料作文”,即既给材料,又给作文要求,有时还给提示语、话题或标题。  无论“标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存在审题立意的问题,而且是第一重要的问题;弄得不好,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导致作文得低分甚至零分!  下面侧重讲一讲“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一、涵泳法。潜下心去,仔细研读材料,全面领会材料的含意。  单个材料找“焦点”。在细读材料,总体把握材料大意的基础上,找出中心句或关键

2、词,再据此确定立意。  多则材料找“交集”。先细读材料,领会每则材料的含意;然后综观每则材料,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再据此立意。  【例题一】(2009年高考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歌词,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中的横线为笔者所加,后同)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情牵着你。  我是你的一片绿叶,我的根在你的土地,  春风中告别了你,今天这方明天那里。9  无论我停在那片云彩,我的眼总是投向你,  如果我在风中歌唱,那歌声也是为着你。  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路

3、上充满回忆。  请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  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根据歌词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评论。  【审题立意】这则材料的焦点(中心句)是“我的心依着你”“我的情牵着你”“绿叶对根的情意”。要特别注意的是“绿叶”与“根”喻意,否则,就不切合题意了。绿叶对根的情意可以延伸到游子对故土的思念、晚辈对长辈的牵挂等。  【例题二】(2010年高考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传说有

4、的雏鸟长大后,会街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反哺”。  人类社会也存在这类似的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隐而不显。但在迅疾变化的当今世界,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9  请针对上述现象及所反映的问题,以“角色转换之间”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

5、也可以发表见解。  【审题立意】这道作文题虽然标题已确定,但前面的材料却限制了作文的写作角度。这则材料的中心句是第二段的起句和结句:“人类社会也存在这类似的现象,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由此可知,“角色转换之间”只能写“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角色的转换,而且要针对当今社会上“文化反哺”这种现象来作文。需要注意的是,“角色转换之间”与“角色转换”并不等同,既不能专注于“角色”,也不可纠缠于“转换”,重点是“之间”,即角色转换的过程。

6、命题的亮点和写作的“出彩点”落在“之间”,二字。如何理解和把握“之间”,便是审题细粗准偏优劣高低深浅之关键。  【例题三】(2013年高考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注:菲尔丁应是英国作家。为给考生呈现考场真题原貌,未直接修改原文字。特此说明。]  综合上述材料,你

7、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9  【审题立意】首先,要分别理清三句话所传达的意思。其中,丰子恺的话表明,孩子看世界的眼光比较单纯,不像成人那么复杂,他们看到的都是客观真实的世界;英国作家的话表明,当今的年轻人的心灵“提前硬化”,没有朝气与活力,过早成人化;美国作家的话表明,“孩体时代”充满着活力和创造力。综合三句话的意思,找出交集(共同点),不难发现,本次考题若围绕童真、纯真立意,都是合乎题意的;如果围绕“青春”立意,就偏题了。  【例题四】(2015年高考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

8、,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审题立意】不难看出,这两则材料的中心句均为各自的末句,关键词均为“作品的格调趣味”“人品”,它们的交集就是“作品与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