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视角下中高职教学有效衔接的影响因素分析

学生视角下中高职教学有效衔接的影响因素分析

ID:31493229

大小:11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12

学生视角下中高职教学有效衔接的影响因素分析_第1页
学生视角下中高职教学有效衔接的影响因素分析_第2页
学生视角下中高职教学有效衔接的影响因素分析_第3页
学生视角下中高职教学有效衔接的影响因素分析_第4页
学生视角下中高职教学有效衔接的影响因素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生视角下中高职教学有效衔接的影响因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生视角下中高职教学有效衔接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从学生视角出发,构建中高职教学有效衔接的影响因素,包括专业衔接、人才培养方案衔接、课程衔接、评价衔接、能力衔接5个维度18个因子。通过提出假设与变量设计,以高职院校中职起点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假设进行修正,探索性得出中高职教学有效衔接的影响因素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衔接、课程衔接、能力衔接3个维度17个因子,并从人才培养方案衔接、课程衔接、能力衔接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因子分析;中高职衔接;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5)24-0066-04  中

2、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关键。随着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中高职衔接经历了形式上的衔接到实质与内涵衔接的转变,从试点衔接到小范围衔接再到大范围衔接的转变[1]。2011年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要做好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教育资源、教学过程、招生考试、评价模式、行业指导和集团化办学等10个方面的衔接。2014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8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

3、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中高职衔接的影响因素  中职和高职作为职业教育的两个层次,无论是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中高职衔接培养的问题,历经30多年,当前关于中高职衔接培养的理论研究随着实践不断深入。研究人员普遍认为,教学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归宿,教学衔接的前提条件是培养目标衔接,教学衔接的基础是专业建设衔接,教学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是课程衔接。从学生视角出发,笔者提出中高职教学有效衔接的影响因素模型,详见表1所示。  二、假设提出与变

4、量设计    根据表1,中高职教学有效衔接的影响因素被归纳为专业衔接、人才培养方案衔接、课程衔接、评价衔接、能力衔接5个维度,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专业衔接M的主要影响因子为X1、X2、X3这3个方面,表示为:M=M(X1,X2,X3)+ε1。  H2:人才培养方案衔接S的主要影响因子为X4、X5、X6、X7这4个方面,表示为:S=S(X4,X5,X6,X7)+ε2。  H3:课程衔接C的主要影响因子为X8、X9、X10、X11、X12这5个方面,表示为:C=C(X8,X9,X10,X11,X12)+ε3。  H4:评价衔接A的主要影响因子为X13、X14、X15

5、这3个方面,表示为:A=A(X13,X14,X15)+ε4。8  H5:能力衔接P的主要影响因子为X16、X17、X18这3个方面,表示为:P=P(X16,X17,X18)+ε5。  H0:中高职教学有效衔接的影响因素主要与专业衔接M、人才培养方案衔接S、课程衔接C、评价衔接A、能力衔接P五个变量的组合相关联,表示为:L=L(M,S,C,A,P)+β。  三、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一)问卷设计  根据研究设计和选择因素评价指标的说明,构建调查问卷的主体部分:调研背景性知识与要求概述、问卷填写者基本信息、中高职教学有效衔接影响因素指标设计。其中,中高职教学有效衔接影响因

6、素指标设计部分采用Likert的5级量表方法,“1”代表“很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  (二)样本与数据  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中职起点的2013级和2014级学生为调研对象,共发放301份问卷,回收301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为100%。采用SPSS19.0作为问卷统计分析工具,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及信度检验。  (三)结果与分析  1.被调查对象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2。  表2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因子分析8  因子分析的目的在于浓缩数据,通过对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来寻求起决定性作用的少数几个因子,以反映

7、原有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在因子分析之前,需要运用KMO样本测度和Bartlett’s球形检验对问卷设计中涉及的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以确定问卷的数据是否适合。检验的结果见表3。    从表3可看出,问卷指标的KMO度量值为0.933,大于0.7;Bartlett’s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小于0.001,说明问卷数据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适宜进行因子分析。  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结果发现X13平台建设因子载荷量小于0.5,将其剔除。剩余的17个变量进行第二次因子分析,可得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