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物理有效教学的学生因素探析

影响物理有效教学的学生因素探析

ID:31507264

大小:10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2

影响物理有效教学的学生因素探析_第1页
影响物理有效教学的学生因素探析_第2页
影响物理有效教学的学生因素探析_第3页
影响物理有效教学的学生因素探析_第4页
影响物理有效教学的学生因素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影响物理有效教学的学生因素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影响物理有效教学的学生因素探析  大部分研究者把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重点放在了教师因素上,忽略了学生因素的重要性.然而,有效教学理论指出,教学的有效性是由学生的具体进步和发展体现出来的.要实现物理的有效教学,必须要对学生因素进行探究,这是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任何“教”的过程都无法取代学生“学”的过程.本文以学生因素为出发点,从学生的学习起点、课堂参与度、物理意识三个方面展开对影响物理有效教学的学生因素的探讨.  1学习起点  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指学生在先前的学习中所积累下的基础

2、,包括学生学习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也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新事物时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和能力储备.维果斯基也曾把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分为现有发展水平和在他人的帮助或启发下可以达到的较高发展水平,并指出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可以使学生处在最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就能积极有效地投入学习,有效地进行物理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效率.可见准确地把握学习起点极大地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6  以《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片段为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宽为20.0cm的书和长为11.0c

3、m的铅笔的测量图,并提问学生图片上刻度尺的读数是多少,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并回答非常正确,这说明学生已掌握了测量值为整数的读法.紧接着教师又给出了读数为7.98cm和10.12cm的两幅测量图,对于这两幅图的读数,生1说:第一幅图快8.0cm了,第二幅图刚过10.0cm;生2说:第一幅图7.9cm,第二幅图大约10.0cm;生3说:第一幅图8.0cm,第二幅图10.1cm,由此可见学生基本掌握了刻度尺的读法,教师在教学时重点讲授刻度尺的估读方法即可.但是,接下来该教师却话锋一转:这两幅图上刻度尺的读

4、数到底是多少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刻度尺.最后,学生只能跟着教师预设的教学流程重新学习了关于刻度尺的知识……,可以看出该教师在备课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尝试着说出了刻度尺的读数,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没能及时地把握住学生的现实起点,对学生的学习起点估计过低,教学内容重复学生已掌握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而言,教学内容缺乏新意和挑战,学生不能从教学中学到新的知识,这样的教学也就算不上有效了.  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1认真钻研教材,把

5、握学生的逻辑起点  物理是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因此物理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结构性.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必须要认真钻研整套教材,读懂教材的编排特点,准确地掌握自己所教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哪些与之相关的知识,以后还有哪些与此相关的知识需要学习.教师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理清学生的知识结构,准确掌握其逻辑起点.  1.2充分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现实起点6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和教材是学生可以依赖的仅有的学习资源,这种情况下教师比较容易把握学生的现

6、实起点,教师一般也按照教材的编写顺序“从前到后”、“从上到下”进行教学.然而,随着社会发展日趋信息化、技术化,学生学习的渠道和资源变得日趋多样化、丰富化,教师越来越难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所以,物理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通过课前调查、课中生成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走进他们的经验世界,从而确定学生真正的学习起点.  2课堂参与度  课堂本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展开双边互动的场所,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然而,现在却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处于支配地位,学生则处于不平等的被支配地位.皮

7、亚杰的认知发展观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促进了其内部心理结构的不断变化.可见,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习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物理课堂上,只有教师的讲授没有学生的参与是远远不够的,以“奥斯特实验”教学为例.若教师将学生操作实验改成演示实验,在教师的操作下学生可以看到小磁针在通电直导线下偏转了一定角度,但是,学生却不知道在满足什么条件时小磁针才能偏转,比如小磁针该怎样摆放;导线电流需要多大;选择怎样的导体.这样将导致学生对实验的具体操作毫无感觉、动手能力越来越差

8、、知识掌握不牢固.  要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2.1采用“分组”形式  受国情所限,我国的班级班额约40至50名学生6  ,这种大班额的班级设置本身就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种情况下,应积极地采用“分组”的教学方式,教师把班内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由4到6名学生组成,小组学习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在小组内每名成员都有发表自己看法和观点的机会,真正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2.2变换教师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扮演“主导者”的角色,拥有绝对的权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